曾在2017年销量突破15万辆的国产汽车领军企业,东南汽车,再次被收购了。
近日,福建东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南汽车)的实控方发生了重大变更,由原来的福州左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这一变更标志着东南汽车正式被奇瑞汽车收编。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资股东后,东南汽车的领导层也出现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刘昌安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由温强康接任。
据了解,东南汽车与奇瑞汽车将达成对赌协议,以80%的股权换取奇瑞汽车的技术支持。这一合作意味着东南汽车将能够借助奇瑞汽车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资源,实现产品技术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加强。
作为合资方的奇瑞汽车也将通过此次收购加强在福建地区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和市场份额。
要知道,东南汽车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引入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如今,国内自主品牌的加入无疑会给这家正处衰退期的车企注入强心剂。
东南汽车股权变迁与挑战:合资背景下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东南汽车作为一家具有合资背景的企业,曾历经多次股权变迁。
东南汽车成立于1995年,当时由台湾裕隆集团中华汽车公司和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福州汽车厂共同合资成立。这一合资结构为东南汽车提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助力其在中国市场开展汽车生产和销售业务。
2006年,三菱汽车介入东南汽车,通过收购中华汽车持有的东南汽车20%的股份直接参股东南汽车。
然而,2021年5月,东南汽车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持股25%的股东日本三菱汽车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退出,福州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接替其成为新股东。
同年10月,东南汽车的股权再次发生变更。福汽集团占股47%、福州交投占股26%、闽侯县建设投资占股21%、华威股份占股5.5%。
尽管东南汽车经历了多次股权变更,但仍然面临着自主业务发展的挑战。这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东南汽车是否会成为奇瑞的“拖油瓶”的疑问。
然而,从东南汽车的角度来看,对于一家曾经年销量萎缩到七八千辆的车企而言,能够被奇瑞收编或许是*的出路。
汽车行业巨头的崛起:从分散到统一
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老玩家”,似乎都难逃消亡或被并购的命运。
其实,在汽车产业早期,美国也涌现了大量汽车品牌,包括许多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市场变迁,许多小型品牌逐渐消失或被更大的公司收购。
最终,美国汽车行业合并为少数几个主要的巨头,这些巨头通常被称为“底特律三巨头”(Detroit Big Three),指的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mpany)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现已与法雷奥集团合并为斯泰尔斯)。这些公司在20世纪的美国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车企们也走向了并购之路。
除了奇瑞近期的收购,2022年1月,吉利汽车集团通过整合力帆汽车为枫叶-睿蓝品牌,并收购了猎豹汽车长沙工厂,实现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战略布局。
这一举措标志着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的进一步扩张,与20世纪美国汽车行业的整合趋势呼应。力帆汽车曾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变革的挑战,其陷入了困境。吉利汽车的收购并将其转型为枫叶-睿蓝品牌,为力帆汽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同时,收购猎豹汽车长沙工厂也为吉利汽车提供了扩大产能和加强市场竞争力的机会。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型汽车企业通过收购和整合来扩大自身规模和实力,进而在行业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收购东南,“剑指东南”?
收购东南,意在“东南”。这里不仅仅是国内的东南地区,更是奇瑞汽车出海东盟的“重阵”。
东南汽车在福建地区拥有主要的乘用车制造产能,而奇瑞在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已有生产基地,但在东南和西北地区市场尚未完全覆盖。因此,通过收购东南汽车,奇瑞得以填补市场空白,同时加强在广东和福建等地区的市场影响力。
东南沿海地区也便于奇瑞辐射到东盟地区,对于其出口业务具有重要意义。奇瑞号称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2023年汽车出口数量937,148辆,同比增长高达101.1%。由此可见,通过收购东南汽车,奇瑞能够加强在东南地区的市场地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在东盟地区的竞争力。
未来,东南汽车是否能成为奇瑞的发展助力还需观察,这取决于如何整合并利用其资源。尽管东南汽车在销量和技术方面存在挑战,但在福建地区,它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制造技术。奇瑞有望通过整合东南汽车的技术和品牌资源,提升自身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并加速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总的来说,奇瑞收购东南汽车不过是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急速整合的微观缩影。未来,无论是新锐势力还是传统巨头,一旦落后,便面临着被淘汰或被合并收购的命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晨哨并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