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茅台失速,「股王」易主

“囤茅台”,成为众多投资者的共识,这背后的逻辑和一线城市优质楼房一样,演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因此,理论上只要市场认可茅台的金融属性,长期来看便有上涨的潜力。
2024-06-26 15:37 · 微信公众号:亿欧网 王圆磊

贵州茅台,作为A股“股王”,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风向标,更是一度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过去二十年来,茅台作为商务社交的高端“标配”,与房地产、基建产业深度绑定,成为特定时代浪潮下的标志性符号。

但时至今日,随着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大基建逐渐“降温”,作为A股“股王”的茅台,也面临着持续下跌的风险。

6月24日收盘,贵州茅台股价报收1476.55/股,总市值约1.87万亿元,被工商银行以2万亿元总市值反超,“股王”易主。

今年以来,贵州茅台股价已下跌约14%,除茅台以外,五粮液、山西汾酒、洋河股份等白酒品牌纷纷下跌,再往大了看,整个白酒板块都面临着下行风险。

在股价下跌的同时,茅台酒价也在持续下降,进入了股价、酒价齐跌的局面。

6月24日,据今日酒价数据,飞天茅台原箱每瓶下跌至2420元,散装下跌至2080元。此外,作为贵州茅台的战略性单品,茅台1935的批发参考价,也跌破了每瓶800元大关,一度出现价格“倒挂”

在这种情况下,不免让人疑问,茅台酒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股价下跌砸出的大坑,是机会还是风险?

01 酒价、股价齐跌

截至6月24日收盘,贵州茅台股价报收1476.55/股,仅6月以来,股价下跌10.43%,今年以来股价下跌达14.45%,总市值蒸发超过3000亿元。

短短一个多月,茅台股价下跌幅度惊人,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更重要的是,在股价下跌的同时,酒价也在大幅下滑。

据今日酒价披露,6月24日,飞天茅台(53度/500ml)散瓶批发参考价,跌至2080元,跌破2100元,与3月初相比每瓶下降超过600元,同期,原箱批发参考价也下跌至每瓶2420元。

最新数据显示,6月25日上午,今日酒价披露参考价,24年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每瓶涨至2150原箱批发参考价每瓶上涨至2450。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与此前相比,依然整体下滑。

仅仅在三个月内,飞天茅台的跌幅便超过了500元。要知道,飞天茅台是茅台酒系列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市场上曾一瓶难求,一度被炒至每瓶3000多元。

零售价的快速下跌,也在大幅压缩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如今已逐渐逼近经销商的批发价“生死线”,引起茅台经销商们的恐慌。

其实,在茅台的发展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降价,如果统计幅度较大的下跌和上涨,大致来看,茅台酒价至少有过“两涨”与“两降”的经历。

*次涨价是在2008至2011年,受四万亿大基建投资刺激,商务饮用和投资需求大幅增加,带动白酒消费激增,白酒行业迎来高景气时期,茅台酒价独占鳌头,一路狂飙上涨,直到坐稳中国白酒“一哥”宝座。

但在2012至2016年间,白酒行业深度调整,再加上受基建和地产行业影响,茅台市场需求萎缩。2015年,茅台进行了减仓,这也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并且酒价也跌破了出厂价。

2016年至2020年间,房地产行业迎来高景气期,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随着地产行业的高景气,作为商务社交的“标配”,茅台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价格也逐渐回升。

此次价格下降,与上次的回落呈现明显的延续性。自2021年以来,茅台价格见顶,开始震荡下降。尤其是今年3月以来,高端白酒市场需求减弱,进一步加速了酒价下跌。

02 供需与价差

茅台并非一般饮品,长期以来,茅台都被视为具有抵抗周期波动的金融属性,和黄金一样,被广大投资者青睐。

也恰恰因此,“囤茅台”,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每年投放到市场上的茅台酒,超过一半都被储藏起来了,开瓶率不足一半,社会库存数量庞大。

与此同时,在实际消费越来越低的市场中,茅台依然在持续扩大产能。根据2023年业绩报告,去年茅台酒实际产量达到了5.72万吨,同比增长0.69%。

因此会看到市场上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茅台开瓶率降低,实际消费并不高,市场存量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茅台不断扩产,出厂的茅台酒越来越多。

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自然不会出现问题。不过,一旦市场环境恶化,社会消费疲软,经销商库存压力加大,便会产生一系列负面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背后其实是供需矛盾。

有媒体预测,目前市场上囤积的茅台酒远超15万吨,而在2023年,茅台酒的销量是4.21万吨,社会库存量至少是一年销量近4倍。换句话说,即便保守计算,市场库存量也能卖三年以上。

如果从单纯商品的角度来看,市场上囤积的茅台酒规模庞大,已经超过了本身价值。但是,恰恰是茅台被赋予了金融属性,因此无论库存规模有多大,都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在囤茅台的群体中,“黄牛”是特殊的一环。

“黄牛”的诞生几乎是必然的,原因不难理解,因茅台的特殊性,在出厂价、零售价和终端市场价之间,存在明显价格差,这就为“黄牛”群体提供了生存土壤。

长期以来,市场中不乏“撸茅圈”“抢茅圈”,目的就是用低价格获取茅台酒,再以高价卖出去,赚取中间的价格差。在特殊时期,“黄牛”群体能间接抬高茅台酒价,是干扰白酒市场的不利因素。

此次茅台酒价下滑,也和“黄牛”相关,获得补贴后电商商家压低价格,压缩了“黄牛”的利润空间。同时,社会消费疲软,周转时间拉长,加大了库存压力、资金压力,存在成本倒挂的风险。

在被迫低价抛货之下,进一步加速了茅台酒价下滑。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此次茅台酒价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03 下滑的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黄牛”虽然加速了酒价的下跌行情,但“黄牛”群体的体量毕竟较小,在根本上无法左右茅台的酒价,真正能影响酒价涨跌的因素,是比“黄牛”盘子更大的经销商们。

过去五年间,茅台多次“换帅”,茅台的产品、渠道、营销体系等均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长期以来,茅台销售渠道主要有直销和批发代理两种。近两年,茅台对营销体系变革的核心,便是大力推广直销渠道,提高直销比例获得更高利润

2023年,茅台直销渠道销售收入达到672.33亿元,毛利率达95.46%,批发代理渠道销售收入达799.86亿元,毛利率为89.29%。直销渠道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已达47.06%

要知道,就批发代理而言,将茅台酒卖给销售代理,再逐级往下卖给次级代理商,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会层层加码。

以飞天茅台为例,出厂价是1169元,建议零售价为1499元,经过层层加价后,到达商超零售店时,每瓶高达2500元以上,消费者最终购买时近3000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运转。

通过提升直销比例,茅台不仅可以获得更高利润,也能更好地控制价格。一个案例是,2022年5月,茅台上线了“i茅台”数字营销APP,吸引了大量用户。

目前,“i茅台”注册用户数量接近7000万,日活跃用户突破800万。2023年,“i茅台”线上销售收入高达223.74亿元

去年11月初,茅台发布公告,上调53度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20%。以飞天茅台来看,上调后出厂价为1169元。

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批发茅台酒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如果是前几年提价,那么层层传导,最终会由消费者买单。

但问题是,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疲软,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了近一半,受此拖累多个行业发展势头偏弱。

可以看到,商务社交活动在大幅减少,作为与房地产基建行业深度绑定的“附属品”,茅台的实际消费场景自然不断减少。

此外,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今年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搞钱”越来越难,大部分人都在消费降级,无力为高昂的茅台酒买单,因此本轮提价并未如期传导至终端市场

渠道环节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经销商们率先受损。并且,加上电商平台补贴力度加大,延长了卖货时间,经销商缺乏备货动力,共同造成了价格下行。

过去一个季度,飞天茅台批发价不断下降。最新数据显示,6月25日,据今日酒价披露,24年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为每瓶2150元,原箱批发参考价为每瓶2450元。

批发价一旦跌破,成本倒挂将严重影响经营。更重要的是,一旦酒价下跌幅度过大,比经销商更着急“黄牛”便会低价倾销,以此回笼资金,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04 茅台还能“打”吗?

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个不得不提的疑问是,茅台还能“打”吗?股价下跌砸出的大坑,是机会还是风险?

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商品都存在一个普遍规律,即:一旦形成下跌趋势,想止跌并不容易

近在眼前的案例便是房价,近两年房地产市场风云突变,众多房企债务压顶,市场成交量屡创新低,尤其是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不断“降温”。

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包括降首付、降利率、落户等等,政策上频繁打出“组合拳”,但效果却难言如意。5月份,全国超70个城市二手房价全数下跌。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大部分购房者的态度是“再等等”,希望房价进一步下跌,而成交量越低,会倒逼地方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这种信号越强烈,越会加剧买房人的“观望”心态,从而造成成交量越来越低。

毕竟,谁都不想买在“半山腰”,为高昂的房价“站岗”。

同理,截至发稿未能看到茅台的止跌信号,想买茅台的消费者会驻足观望,希望价格进一步下降,而持有茅台的经销商和“黄牛”则担心跌破“生命线”,会选择低价倾销,从而又会拉低价格。

6月24日,据*财经报道,面对股价和酒价波动,贵州茅台相关人士表示,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会采取相应的举措。

对于茅台自身来说,只要不跌破出厂价便不会影响公司业绩,以飞天茅台为例,目前仍有安全边际,毕竟建议零售价是1499元,依然存在空间。

过去三十多年来,按销售收入等业绩指标看,中国白酒行业多次洗牌,从早期的汾酒,再到后来的五粮液,“酒王”宝座多次易主。2013年,茅台业绩稳居行业首位,一举成为新一代“酒王”,并持续至今。

“囤茅台”,成为众多投资者的共识,这背后的逻辑和一线城市优质楼房一样,演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因此,理论上只要市场认可茅台的金融属性,长期来看便有上涨的潜力。

从消费者角度看,希望市场逐渐对茅台的金融属性祛魅,让茅台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