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似乎是最脆弱的一个群体。
2000年以后,美国新成立的biotech企业有13000多家;截至2021年,虽然69%的企业仍处于运营状态,但只有310家有获批和商业化运作的产品。
简单计算下来,脱颖而出的概率不足3%,大多数biotech的归路是倒闭、消失。
因此,biotech陨落可以说是常态,这一轮寒冬更是按下了加速键。过去几年,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裁员、卖管线、破产者均不在少数。
但是,经历一波寒冬洗礼后,你会发现,有技术的biotech“想死”也没那么容易。自己没法完成阶级跨越了,但还能搞BD、抱MNC大腿。
钱不是*的,但有了钱,至少能够活下去,才能图谋更多可能。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回顾,资本寒冬带来的生存挑战已经呈现分化:有的企业缓了过来,有的企业还在挣扎,而有些则彻底告别了舞台。
2020年12月底,走出人生低谷的孙正义,在推特上说,“好运之后总会有厄运降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候不要灰心。”这句话,或许是对所有biotech,乃至整个行业,在面对逆境时所需秉持的信念与韧性的*注解。
这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陷入困境的biotech?
/ 01 /
向现实妥协
2021年,Novavax股价最高达331.68美元/股,今年2月份*跌至了3.53美元/股,几乎只剩高点的零头,较疫情之前的股价也相差甚远。
这意味着,在市场眼中,经疫情一战,Novavax几乎毫无价值。事情真是如此吗?
并不是的。其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佐剂技术,Matrix-M新型佐剂不仅让重组蛋白新冠疫苗NVX-CoV2373在免疫原性方面不逊色于mRNA疫苗,还让流感疫苗在3期头对头天花板Flubok(Sanofi)中,表现出积极的结果。
但是,由于自身战略和执行层面的局限,Novavax在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mRNA疫苗的快速崛起和病毒变异的双重挑战下,Novavax最终陷入了困境。
2021年,Novavax账上现金余额高达15.15亿美元,截至2023年末只剩下5.69亿美元。并且,公司还背负近5.7亿美元的债务。不得已,公司只能持续裁员,断臂求生。
相比BioNtech和Moderna,成功借助新冠疫情的机遇,完成了跃迁,Novavax却在生存线上徘徊,也失去了成为biopharma的机会。而其将现有临床管线全部授权出去,也意味着,自己需要重头来过。
5月10日,Novavax宣布与赛诺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该合作协议中,赛诺菲将全权负责任何包含其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的组合疫苗的开发和商业化。并且,赛诺菲将利用Novavax的旗舰疫苗技术Matrix-M佐剂来开发新的疫苗产品。
为此,赛诺菲将向Novavax支付5亿美元的预付款,并在达成开发、监管和上市里程碑时支付高达7亿美元的额外款项。这笔交易的总价值大约是Novavax当时市值的两倍。
也就是说,Novavax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傍上了赛诺菲大腿。以后,研发、商业化将会在赛诺菲的助力下开展。这也使得,Novavax短暂度过了经营危机。
面对现实,Novavax不得不选择低头与妥协。而与赛诺菲合作的消息传出后,Novavax连续两个交易日大涨,涨幅接近150%,最新股价来到了13美元/股左右。
这意味着,在市场眼中,Novavax又活过来了。
相比BioNtech、Moderna甚至科兴制药,Novavax无疑是不幸的,但相比大多数倒在寒冬中biotech,它又是幸运的。通过出售技术与产品权益,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
/ 02 /
全员BD的Biotech
活下去,对于没有造血能力的biotech来说是头等大事。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首要的就是放下成为biopharma的执念。因为随着寒冬的蔓延,它们都陷入了资金荒。
截至2023年末,北海康成、迈博药业、永泰生物、友芝友生物这4家企业现金储备金额,低于2亿元。对于生物科技企业来说,这样的现金储备难以支撑太久,除了节流,它们还必须想办法开源。
Biotech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战略合作、授权交易等方式。比如,2023年底现金储备只有2388万美元(不包含2004万美元的金融资产)的圣诺医药,便将BD视为活下去的重要路径。
就连上市公司都要没钱了,更何况尚未上市的biotech。比如,2021年之前,科望医药还是众星捧月的存在。
2018年末,公司刚成立仅一年,就获得来自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鼎晖投资总计5500万美元的投资,投后估值1.05亿美元;2020年5月完成9150万美元融资,投后估值为2.14亿美元;2021年5月完成1.0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6亿美元。
同一年,科望医药苏州中试生产基地落成,上海创新中心启动新址,两款药物在国内获批临床,一款药物在美国获批临床,一切向好。
科望医药可以说是雄心勃勃的行业缩影。在工厂️落成典礼上,其创始人纪晓辉提到,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基地落成我们迈向产业化的*步、2025年科望有望迎来*个产品问世,预见未来*的方式是创造它。
Biotech开管线、贷款建厂,在市场繁荣时候没人觉得有问题,毕竟大家都有一个biopharma的梦想。但当形势急转直下,在谈梦想之前先要活下去。
于是,就有了2022年9月科望医药将生产基地卖给药明生物,并选择CDMO服务的这一举措;其研发投入也从2022年的3.5亿元,骤降至1.07亿元。
与此同时,科望医药还决定主抓BD。甚至,公司内部还喊出了“举全公司之力做BD”的口号。
这不难理解。截至2023年末,科望医药账上现金只剩下2.55亿元,而公司6项主要资产,4款处于临床早期阶段,2款处于临床前阶段,都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
科望医药也曾秘密赴美上市,但最终以撤回告终。这种情况下,其只能将BD视为救命稻草。
BD能不能成功,没有范例,有运气成分在其中。但在生存危机面前,几乎所有biotech愿意动用一切的资源尝试一切机会。
/ 03 /
如何看待陷入困境的biotech
科望医药也是幸运的。
在全员BD的努力下,2023年12月28日,其与安斯泰来就全新的BiME(双抗巨噬细胞衔接器)平台及候选药物ES019和另一分子项目达成合作开发及授权许可协议。
这笔交易为科望医药带来了总额为3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行权费。此外,其还将获得安斯泰来额外支付的研发经费以推进项目开发。
当然,完成BD再融资的企业也不意味着就能安全上岸。但有了钱,至少拥有了更多可能。
“活下来”的科望医药又开始冲刺IPO。
有人说,biotech就像从悬崖跳下的人,在落地的过程中组装飞机,只有在落地之前成功组装出一架可以翱翔蓝天的飞机,才有生存的机会。也就是说,必须有真正的技术,甚至几分好的运气才行。
事实上,无论是海外的Novavax还是国内的科望医药,你会发现,经过寒冬拷打,活下来的都是有技术的的企业。
前者最值钱的莫过于其掌握着全球为数不多的疫苗佐剂技术,并且已经得到了产品的验证。
由于安全性问题、极为复杂的作用机制以及工艺放大的挑战,截至目前,近百年时间里FDA批准上市的新型佐剂也仅有六款,分别为MF59、AS04、AS03、AS01、CpG1018,以及Novavax因新冠紧急使用的Matrix-M佐剂。
作为疫苗四巨头之一的赛诺菲,对佐剂的价值再清楚不过。所以,其与Novavax的合作,除了看中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的组合疫苗的机会,还想利用佐剂技术开发新的疫苗,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至于科望医药,尽管其技术的价值尚未得到真正验证,但安斯泰来愿意花“小钱”来下注。从双方的合作来看,安斯泰来更像是在押注科望医药的双抗平台BiME®。
目前,全球在研的细胞衔接器以CD3为靶点的T细胞为主,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CD3-TAA双抗、三抗及四抗产品超过100个。2023年,FDA批准了4款CD3相关T-cell engager(TCE)上市,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TCE仍面临着细胞因子风暴和适应症局限性两大难题。
也正是TCE的成功和种种局限,催生了更多种类的细胞衔接器开发。在免疫细胞的选择上,科望医药基于对肿瘤微环境的理解,另辟蹊径选择了巨噬细胞,打造出了靶向SIRPα和TAA的双抗平台BiME®。加之其努力BD,这才有了安斯泰来的押注。
创新药企的核心在于创新,在于开发出具有临床价值的项目。因此,回到这一问题,如何看待陷入困境的biotech?
不管是因为缺钱导致管线推进不利,还是公司自身运营出问题导致错失良机,对于biotech来说,几乎都是致命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要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临床数据还是技术平台得以保留,biotech仍有走出困境的机会。
眼下,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分化也愈发明显的底层逻辑也在于此,即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识别与区分。
而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yes or no的重要问题。Biotech到底要不要成为biopharma?两年前这一问题或许还有争议,但现在,所有人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共识。
那就是,并非所有biotech都能成长为bigpharma,也并非所有biotech都需要追求成为bigpharma。每个企业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持续创新,创造价值。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