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反思中国企业IPO:上市不是混“文凭” 存盲目性

曹毅则认为,上市确实是公司获取各方面资源的一张“文凭”,是一种手段,在目前没有资本竞赛的瓶颈的这一段时间内,活下来就是胜利。郭去疾进一步建议,资本市场只是一条跑道,企业更应关注自身的长远规划,在“冬天”中难觅资金,不如把公司做到盈利。
2011-12-05 08:57 · 新浪科技

  包凡:我们知道红杉旗下有很多的企业上市,但回过头来看,我们重新复盘,红杉还会建议这些企业在那个阶段去上市吗?还是说会让这些企业培育一段时间?

  曹毅:这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包凡:我知道这是相当假设性的问题,刚才提了一个问题,中国太多企业去上市的时候,觉得是一个仪式,我以前是中学生,我上来以后就是大学生,说到虚一点就是身份的标志,再往前说一点,不光是虚荣心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像一个优秀的学生,从小要考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其实没有太多的真正问自己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曹毅:这个比喻非常好,上一次我们在桂林开会,周鸿袆也提到,他的说法是说,在中国的公司如果不上市,永远都是一个小公司,大家都觉得你是小公司,上市之后才是大公司,其实汪海兵这个想法也是类似。他就像大学生找工作一样,大学生找工作、本科生找工作都不容易,创业公司需要的是资源,资源需要资金、人才、市场、用户,最终的一张文凭对每一家公司都非常重要,这三方面的资源一下子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补充。所以一个月前我们在桂林开的CEO峰会,上市企业都过来了,中间说现在股价很低,会有一些说法,但没有一个人认为,那个时候不应该上市。我想这个观点不是说我们推公司去上市,而是公司内部确实需要,需要有这样一张文凭,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对它的标签,能够让它进一步发展。反过来讲,这些公司在上市之后,我想大部分公司的业务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也是因为有了这一张文凭。

  包凡:其总您怎么看?上市时机的问题,首先是不是一定要上市,第二,只要你有了资金上市一定会上市,从来没有人考虑为什么要上市,为什么选择上市。

  其实:我明白,我自己感觉在美国上市很快,很多公司上市了,这种上市类似于海兵说的一张门票,公司再怎么做,如果这个公司非常好,我相信创始人也可以把他做的更大,如果觉得空间不大,我觉得这个上市也是不成熟的,我更觉得他只是为了拿一张门票,或者说为了融资。在美国上市融资的目的可能更大一些,从国内上市来说,我觉得是一种品牌的力量更大一些。我们觉得更多考虑的是一个公司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需要一种品牌或者说一种被认可。当然还有一种原因,在美国上市是一种品牌,很难被打造,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市,他的品牌不会翻,在中国有1亿多,我们一说上市,中国近1亿的投资就会看到你今天不光是停板,哪怕停板今天还有这么多人看到,对品牌的传播很大。但反过来,刚才汪海兵说看价格,在美国上市不要急。反过来看在中国上市,因为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品牌,在美国上市大部分是老外,对我们来讲压力很大。在中国上市,如果还没有成熟去上市,但是我们的要求是三年盈利记录,连续三年持续的暴涨,虽然可以改成盈利,但这个过程很长。2000多家上市公司,从公司成立到上市五年已经是最短的了,我还没有看到比这个更短,必须要三年完整的报表。所以这种情况在国内上市的企业,已经走了一个过程。所以在中国上市更多的是一个品牌的传播。融资的话,在国内上市除非是恶意的,一般来讲*是品牌,第二是资本,因为报表必须是连续三年增长。到纳斯达克上市,当时我们被定义为创业板,以为要比中小板差,所以期望非常高,甚至要求连续三年的盈利,每年30%的增长,或者说收入要30%的增长,中小板不需要。去年一个亿,今年3000万,明年5000万只要符合条件。创业板的要求融资反过来大于中小板,这样的话融资的地位就上升了。

  当然还有一个是国内上市过程中,跟美国不一样,我们再融资能力非常弱。刚才跟季琦在说,去年我跟他开过一个玩笑,那个时候27块钱的股票,你现在赶快增发一波,因为股价比较高,在美国很容易,今天说增发,明天就可以,今天他的股票照样跌一半,照样可以做。美国的规则很好。

  包凡:他听了你的建议增发了吗?

  其实:没做。我很建议做规则,在美国上市规则比较完善,哪怕浑水我也喜欢,至少监督我的压力也很大。在中国,股民对我的压力也很大,但很多制度还没有像美国那么完善,比如说再融资相对比较困难。顺便说一下在A股上市出现两个问题,包括前两天我们很多监管领导说了,IPO价格虚高,很多基金捧他,买方站在卖方的立场上。很大的问题,一旦这一波拿完以后,后一波钱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所以造成了投资者、创始人价格虚高。第二个是发行规模,我们必须发25%才可以,对中小板、创业板不到4个亿的公司要发25%,所以造成投资资产过大。在美国流通量非常小,各有千秋。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更看重的是品牌,中国1亿多人看着我,我觉得是品牌。我经常说对不起投资者,市场不好,跌了很多,我保证我的业绩,尽量让我的业绩持续增长。

  包凡:作为美国上市公司除了你晚上睡觉睡的早以外,还有一个好处,美国证监会可能不会请你去喝茶。在国内可能会请你喝茶。

  汪海兵:没有被喝过。我这个人的想法,我还是说我还是太年轻,很多时候我想的比较土。我刚才在想两个问题,*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有多少人结婚是按照去年就订好了,今年、明年就怎样,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就像刚才所说为什么要上大学一样。我在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已经结了婚的人,在上面讲结婚,一堆没有结婚的人,*结婚的道理就是因为结了婚姻人可以坐在上面,这就是当时我坐在下面的感觉。所以我们不要通俗地看待资本游戏的规则,我自己是有这样一个感觉,也有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CEO,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在想淘米的上市,其实同样的问题在两年前有人在我面前说,你淘米才三年的时间,为什么要上市?我走了一圈下来之后,我发现有两个现象非常不同,*个在美国,不只是在欧洲有大把的像我们这样赚了一点小钱的公司,很开心的生活着。他创建这一家企业的开始,就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去上市。在中国创业的创业者,当你创业这一家企业的时候,你有没有把上市作为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你对这个东西诞生的*天开始,你做这个事情*天开始已经定了一个目标。就像上学*天开始,你妈妈跟你说考大学、考大学,于是有一天你就考大学了。

  所以这是一个不同。第二个非常大的不同是,中国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整个资本环境、企业合作的环境,留给创业者不上市可选择其他的道路太少。我们做一个企业不上市,请问怎么办?下一步怎么办。你拿了投资,在国外有很多的现象,比如说现在我能感受到。在国外这种大的并购,全部的并购,非常的多。但在国内非常的难,任何一个创业者,从自己的名片上印上创始人、CEO开始,他的股东里边就有老板的心态,我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哪怕再小,我是老板,我不希望通过别的方式卖掉,从这些方面来思考,你会发现上市的事情在中国变的要比较复杂,一定要把它放到整个大环境中来看这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要问我,淘米上市,我后不后悔?我肯定会说我不后悔。但如果你问我,你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上市,我告诉你,我能上市的时候我就选择上市,这是我的观点。

  包凡:郭总你同意吗?你现在面临同样的一个抉择。

  郭去疾:首先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中国很多的公司开始亏钱,后来赚钱,而且你在亏钱的时候拿了风险投资,拿到的风险投资也是有生命周期的风险投资。其实你是有一个周期,最终会有一个时间点。比如说和欧洲的一个葡萄酒,*年卖葡萄酒赚钱,一直卖200年,虽然也不一定赚到很多,整个公司的方向不一样。所以说一个公司的方向非常重要,你三岁之魂,百岁之仁。最开始的选择就要意识到,你这个选择最后会决定了你的结果。

  第二我是比较认同,在中国大家上市的数据更强,中国的并购不是很充分。这一方面是跟创始人脉有关系,当然跟买方的心态也有关系。买方中国的公司一方面对并购的发展道路不太熟悉,另外一个可能对别人创造的公司的价值认同也需要有挑战。这可能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但总的来讲,有一点大家必须要看到。最终能够上市的公司是很少,每年去美国平均上市30家公司,在国内是几十家,每年新创的公司,绝大多数是不能上市的。所以当每一个创业者比较乐观的,在创业的*天,可能你也应该考虑到你的上市从概率上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你去面对这个小概率的事件以后,还有其他走向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思考。所以如果能够很早盈利,对大量的公司来讲,尽量比较早的盈利,这个时候你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当然我们也知道,这跟你选择的生意有关系,我们的生意是所谓赢者通吃的生意,要占领市场的先机,才能占领一个比较优势的地位,才能享受市场的马太效应给你带来的超额回报。其实我也认为,大多数的公司不是这样,比如说海底捞做的再好,它也不会消灭大的餐饮企业。

  所以说非互联网的,零售类的企业还是服务性的企业,未必需要走这条拿VC的投资先烧钱、再赚钱、再上市的一个道理。很多东西是环环相扣,作为一个创业者,一开始要长远一些,在你的规划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