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资管公司破茧:“破规”拿牌照 中国华融金控梦

从“给米做饭”到“找米下锅”,在中国华融市场化转型正式开启的同时,赖小民也迎来了自己从银监会官员向金融家的个人转型。
2014-08-12 12:03 · 英才杂志 严睿 梁海松 孟杰

赖小民 公司改制*的红利

金控是大势所趋

  《英才》:你怎么评价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

  赖小民:中国华融之前的十年,前前后后共处置工商银行6800亿元的不良资产,在支持国有企业脱困和改革,特别是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天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英才》:现在,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提出要做金控集团、平安集团也提出要做金控,资产管理公司也走金控路,甚至一些大的产业集团也提出发展金控平台,你怎么看?

  赖小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今年“两会”期间,我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提了一个议案,就是尽快加快金融创新,《金融控股法》尽快出台。国务院法制办、人民议案几个地方很重视我这个提案,这两天就要来跟我沟通。

  目前,我们在探索金融控股集团路子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几种类型:央企搞金控的,以光大、中信集团为代表,它旗下有银行、证券、信托、租赁;地方政府有些搞国际金融集团的,像上海国际金融集团;银行业间,工商、农业中国银行他们也想突破现有的分业监管,想搞租赁、信托,当然证券现在没有开放的,银行现在没有证券,所以我们跟大银行相比,我有证券公司他们没有;大型保险公司金控的,比如中国人寿、平安都涉足金融。平安集团旗下牌照很全了;以中国华融为代表搞金控的,有银行、证券、信托、租赁等等,长城、东方、信达这些都在往这个方向走,但牌照最全的是华融,因为只有我们拿到全国*的控股银行牌照。

  对于综合经营,我觉得监管部门还是要多支持,鼓励去探索。因为中国经济体量大,而整体来说,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弱。

  《英才》:中国华融转型金融控股集团,是内在发展需求,还是大势所趋?

  赖小民:一方面,金融控股、综合经营是全球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大势所趋,这是不可逆转的,金融业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一个必然的路径。但我认为还没有真正的金融控股集团诞生,做得好的如中信、光大,但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华融离金控集团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为什么力主推中国华融搞金融控股集团,就是因为过去不良贷款没有了,没饭吃了,现在我们可以做银行、做证券、做信托,这是综合经营*的方式,可以提升抗风险的能力。当然,最关键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防火墙制度的建设;二是人才。现在,我感觉*的压力是人才,倒不是业务压力。

最担忧的风险

  《英才》:说到风险防控,现在你最担忧的是什么样的风险?

  赖小民:我担忧的是有关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企业资金链断裂,对项目还款带来风险,这是最明显的。总体来说,这几年的经济形势还是不好,下行压力大,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都要面对资金融资的困难。

  你别看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很多大企业,他们的银行贷款动辄就是500亿、600亿元,那点净资产远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如果这些地产企业资金链崩盘、断裂,那引发的不仅仅是单个个体项目风险,而且会引发银行断贷,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流动性的风险。

  我希望今年政府多采取一些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该适度放一放,特别是全球都在量化宽松的时候,我们绷得过紧,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负作用。

转型的难点

  《英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认为华融转型的难点和有待突破的地方是什么?

  赖小民:在完成政策性任务之后,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开始了商业化转型,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三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政策和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英才》:华融旗下虽然拥有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除保险之外的牌照,但在这些领域里起步比较晚,未来要面对这些领域里各大型金融企业的激烈竞争,华融要如何趟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

  赖小民: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决定性因素。股份公司成立后,中国华融迫切需要完成思想观念大转变,树立“价值”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再者是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制后,中国华融要完成“三大管理体制的转变”,即由“单一处置不良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向“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转变,由“总裁负责制”向“股东大会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转变,由“单一经营层”向“‘三会一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变。体制是“形”,机制是“神”。机制的转变,是股改的精髓。

  同时,还要强化集团管控、强化流程管理。改制后,中国华融要坚持“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着力打造现代流程企业,关键把握五大原则。

  最后要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是中国华融2009年以来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法宝。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发展、风险控制的关系。改制后,公司仍然要以创新引领发展,把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重点推进八大创新,即以创新思想观念为基础,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业务平台为载体,以创新产品服务为手段,以创新管理方式为抓手,以创新企业文化为助力,以创新队伍建设为支撑。

整合资管公司

  《英才》:目前,全国有1万多家资产管理公司,你好像有建议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合作联盟,各省建立一些资产管理公司?

  赖小民:我是希望各省建立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当地的一些不良资产,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成本。我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建立一些资产管理工作联盟,反对那种打内战一样的价格竞争。我们要在竞争当中寻求合作,在合作当中开展竞争。

  我很早就提出建立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联盟,共同来管理,虽然资产管理公司这几年转型走出来一条路子,但跟各种大银行来比,我们体量还是小,是弱势群体,还有很多不足。虽然华融牌照多,但是不强。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是需要去努力改变的。

  《英才》:从转型的方向上看,似乎华融和信达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多个银行牌照吧?

  赖小民:我们是同质同类,也希望有特质化的一些工作,但现在还没有形成。总体来说,信达改制后,更侧重不良资产收购主业,发展战略是“继续做大做强不良资产经营核心主业,加快培育和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业务,经过4-5年发展,逐步提高资产滚利和金融服务盈利度,与不良资产平分秋色。”

  中国华融近几年创新转型改制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成功发展路子,这就是坚持做强主业,发展综合经营,追求利润和公司价值*化,成效显著。公司成立十几年来,我们的业务发展路径呈现以下特点:由简单的处置买卖资产到“并购(银行)+扩张增值”,到“收购+经营重组”、到“投资投行+管理”,最后到既注重价值形态,又注重实物形态,实现公司利润价值*化。实践证明,这条发展路子正确,必须坚持走好,不断创新发展。

战投青睐国内银行

  《英才》:对于华融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你是怎么考虑的?

  赖小民:引战上市是公司改制*的红利。引战工作既要参考信达等经验,又要争取大股东支持,合理科学规划释放的股权比例,实现思路创新、为我所用。要以“引资本、引制度、引智力、引资源”为目标,以“长期持有、优化合理、合作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对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优中选优。“以引战上市促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接受引战对公司商业与盈利模式、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国际化、高标准检验。我们正在挑选境外投资者,下一步的重点在国内,刚才我说了我会把更多改革红利让给国内的一些企业。引战我不排外,但是我觉得应该让更多国内的实体企业或者国内的银行来进入。实际上,我非常希望国内的一些大银行进来。

  《英才》:比如工商银行?

  赖小民:工商银行是华融的母体银行,过去对我们非常支持,华融也当然希望跟工商银行合作,但可能会碰到一些法律的障碍,因为华融是金融控股集团,我们有证券,如果银行一进来,就打破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这个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是个考量。

  我还是希望我们的监管部门、管理层能够放开一些这样的问题。既然国外的银行能进来,为什么国内银行不行?过去我搞监管,看美国法律方面的监管,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有些监管政策很多都比他们严。

当“猫”又当“鼠”

  《英才》:从银监会调任华融,你说这也是你个人面临的一大转型,是从猫变成了鼠?

  赖小民:对,我过去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了18年,又搞了6年多的银监会工作,现在搞企业经营。所以,我货币政策搞过、金融监管搞过、金融服务搞过,当过三年办公厅主任,中国银监会首席发言人,现在我又搞金融企业了。转了一圈。当监管者跟当被监管者的感觉不一样,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角色的换位也不一样,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也吸取大家的养分、知识。

金融巨鳄爱上的战投

  组建股份制银行必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银监会在其2006年初颁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明文规定。

  当时,这一规定引起业内激烈的争论,焦点既是“境外”战略投资者为何要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组建的必要。也就在当年12月末,银监会对上述规定进行了修改,变为“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战略投资者”,删除了“境外”二字。

  不管怎样,“战投”一词已与中国金融机构改制改革,紧紧挂钩。

四大行选取战略投资者的一些基本原则

  1、门当户对:“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建行还提出对方应总市值在300亿美元以上,总资产3000亿美元以上;

  2、优势互补:业务领域有突出专长,愿意向中方转移技术、管理经验;

  3、冲突:在国内与该行不存在利益和业务冲突。

  评论者说

  叶檀:“每次我们要引进战略者的时候,总是逼不得已要扩展它的总资产规模。但这种时候往往金融机构的整体估值比较低,引进时的制度议价或者垄断议价就没办法体现。应该在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定价,价格才会比较合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