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彻底改写传统媒体的历史或将只是时间问题。
今天,财经媒体、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华尔街见闻宣布获取金额高达1亿元的一笔融资,为其提供这笔投资的正是黎瑞刚与其领导下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简称CMC)。
对于华尔街见闻,华人文化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陈弦在接受三声的采访时表示,“结合了财经媒体的专业能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能力、传播能力”的华尔街见闻,一直并将仍在“市场上别具一格”。
陈弦的话也让人想到自媒体在行业红利触及天花板时的存活方式。
他说,以整合信息出身的华尔街见闻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面向大众的自媒体平台,“而是通过结合上游各种信息渠道产生专业性的内容,聚集大量的金融从业人士、投资人、行业专家等作为用户,并延伸到平台模式,为行业的专业人士提供发表文章、见解的功能,并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交流观点的平台。”
黎瑞刚历来是投资财经媒体的常客,此前他还投资了财新传媒、*财经。陈弦向三声解释了为什么华人文化一直以来都在投资财经媒体。
“我们一直非常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随着各资产类别的日益增长和复杂多样、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和联动性越来越强,用户对资本市场相关资讯专业性、实用性、传播性和时效性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他表示,由于现在各种资讯信息庞杂且渠道来源众多,用户越发需要可以有效梳理并解读最有价值信息的财经媒体服务。
这次转投财经媒体的新媒体形式的理由在于——随着用户向移动端的转移,财经新媒体平台可以更有效的传播、并满足用户对信息消费的碎片化、及时性的需求。
事实上,包括虎嗅、36氪在内,众多知名的自媒体平台正在快速摆脱自产自销的作坊式经营,转而以平台化面貌实践媒体变革的新思路。
成为“中国彭博”是不少国内财经媒体的目标,以自媒体起步的华尔街见闻若能走到这一步,必然是一个极大的跨越。当然,这条路还很长。
目前,华尔街见闻已经在开发交易平台,或兼顾A股和海外市场交易,允许不同交易机构接入。
从媒体到交易工具几乎是一场裂变,华尔街见闻能否将由媒体获得的流量转变为交易流量,将读者转化为交易者,又如何在媒体的客观中立与交易所需要的强判断与立场之间摆好位置,既是挑战,也是很有意思的探索。
眼下,这笔巨款对华尔街见闻来讲意义重大。在2013年正式公司化运作以后,华尔街见闻发展态势堪称良好,先后获取中国平安集团及海通证券旗下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
1亿人民币的高额资本无疑能令创始人吴晓鹏“向《纽约时报》和英国的《金融时报》去看齐”的内容标准、以及“国内用户体验*的投资者服务网站”的愿景实现更进一步。
在获取该笔融资后,吴晓鹏对外宣称,这1亿元将会用于“加速完成与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相关的内容领域布局,创造共享型的金融资讯与社区化基础设施”,以及“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满足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目前华尔街见闻已经包括网站、公众号、APP等多种产品形态,其碎片化阅读方式与信息的即时性令其在国内财经自媒体中影响力首屈一指。2016年1月,华尔街见闻获得首届普惠新闻奖“年度影响力机构”、蝉联“十大财经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周刊APP财经资讯类最高排名”等业内荣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