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伦敦为何能在较为保守的欧洲,成为*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

从伦敦OldStreet地铁站出来,环顾现代化的办公楼宇中夹杂着的零星的施工现场,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科技创业中心已经再找不到一个更贴切的表达方式。
2016-05-06 11:26 · 钛媒体 Helen

  从伦敦Old Street地铁站出来,环顾现代化的办公楼宇中夹杂着的零星的施工现场,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科技创业中心已经再找不到一个更贴切的表达方式。这个城市里目前有Intel, Google, Facebook等科技巨头,也有Transferwise,Shazam,Wonga等市值过百万美元的科技创业独角兽,还有超过4000家科技创业公司,36家孵化器和加速器,70多个共享办公室。这就是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东部硅谷”设想。

  5年的发展,伦敦从资本到人才、从政策到市场,科技创业的生态系统逐渐走向成熟,而如今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相比,都是它发展增速最强劲的时候。

  根据2015年欧洲数字城市指数(digitalcityindex.eu),伦敦在支持科创的排名中高居榜首;在Compass发布的全球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分析中,伦敦也以其科创企业数量、生态系统价值以及企业退出价值数据,成为欧洲*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笔者今天想要讨论的,就是这个继金融和文化中心之后迅速为自己贴上“科技创业”标签的欧洲城市,伦敦。

  政策支持

  采访过程中,伦敦创业者们提及最多的就是英国政府在打造伦敦科创生态中起到的强力推动作用,不单反映在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更多体现在一系列政府计划所创造的资源条件和政府外机构设置所推动的框架和平台的建立。

  除了招揽企业家前来英国创业的企业家签证(Entrepreneur Visa),2012年英国政府颁布创业贷款计划(Startup Loan Scheme)直接注入资金扶持初创企业的成立; 2013年颁布专利盒政策(Patent Box Scheme)将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所得利润的企业所得税降低10%以鼓励创新;开放数据库资源,支持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同时修改了IPO规则,进一步支持进入到成熟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

  而在2010年东部硅谷设想提出的同时,卡梅伦也在东伦敦Shoreditch地区同期成立了支持科创产业的政府外组织“科技城(Tech City UK)”,为以伦敦为首的相关英国城市里的科技创业者和企业创造有利的辅助条件。

  科技城工作重心在项目和政策两个方面,一方面启动与科创企业相关的项目方案,如Future Fifty(旨在从政策、平台、资金等方面支持入选英国B轮以上发展最快的50家科创企业的项目),Digital Business Academy(与高校联合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在线的创业培训课程的项目)以及Tech Nation(英国科技产业研究项目),而政策方面则推动研发税务优惠了(R&D Tax Credit)等的实现,这也是Google等科技巨头纷纷将研究项目搬来伦敦的重要诱因。

  语言学习应用Busuu的创始人Bernhard Niesner采访中介绍到从Future Fifty项目中的受益:“成为Future Fifty成员之后,我们有机会被邀请到唐宁街,与政策制定者同席而坐,讨论创业企业在政策上的困难和诉求。这恐怕是目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

  市场规模

  英国本土市场狭小一度是伦敦市场环境的缺陷,但将伦敦放在国际语境中,在创业企业的扩展阶段,伦敦不失为一个地缘优势明显的根据地。在伦敦的科创企业,受惠于欧盟内的自由流通制度,很快就会将目标市场锁定在整个欧洲大陆,而非留在英国本土。英语环境,再加上位于世界中心的时区,伦敦的地理位置实际上也便利了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务交流。

  伦敦另一个市场环境上的优势,在于其某些传统行业的高度发达为相关新兴科技产品和服务奠定的基础,如金融和时尚产业。金融科技(Fintech)是伦敦科创的一个关键词,除了传统的金融技术服务以外,这个领域被称为Disrupt的创新产品和项目也正在飞速革新,转账换汇(如Azimo)、信用贷款(如Funding Circle)、移动支付(如Powa Technologies)等各方向都在快速衍生,甚至有成熟的独角兽出现(如Transferwise等),而这些世界*的发展成绩与伦敦本身金融重镇的身份分不开干系。

  伦敦外资银行251家,外资金融服务公司588家,面对这样一个触手可及的庞大市场,伦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金融科技创业的*。提供P2P转账换汇服务的金融平台Kuan的创始人Kennith Ma就告知笔者,虽然因为成本和人才上的考量,他的整个技术发展团队都在爱沙尼亚,但是公司却一定要在伦敦,“因为我们是Fintech,在伦敦是业务发展的必需。”

  同理,伦敦时尚行业的市场规模和时尚文化所奠定的市场需求也为时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温床,ASOS、FarFetch都已是目前市值过百万美元、业务全球化的伦敦科创企业。近看伦敦传统行业的细分,它其实没有特别弱势的行业,但却有发展特别强势的行业为后起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人才资源

  名牌高校云集的伦敦说到人才资源自然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而笔者认为伦敦在人才方面的独特之处,是其国际化的程度,这一点与硅谷或纽约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得益于此前提到过的欧盟人才自由流通政策,伦敦积攒了大量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在鼓励创业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少签证政策上的扶助,如欢迎科技人才来英国就业的杰出人才移民签证(Exceptional Talent Visa)。Compass报告也指出,伦敦外来人才移民手续受理的时间要比欧洲平均短20%。

  伦敦科技创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多达150万,从产品的技术开发到商业运营,外籍雇员比例高达53%。Niesner(Busuu)也在自己的从马德里到伦敦的创业经历中解释了伦敦人才优势的一个历史渊源。2008年开始,欧债危机导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出现经济衰退,如西班牙很多高技术人才在那个时候都选择了去到经济发展状况更好的国家去就业,如英国、德国和法国。因而Busuu在搬来伦敦以后也发现,在伦敦,比在马德里更容易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西班牙员工。

  人才国际化的优势对创业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不仅是在全球市场开发上受用无数,它所带来的技术理念的多视角和和商业思维的多元化是任何一个创新都必不可少的元素。笔者在伦敦生活过程中最受启发的就是这个城市传递的“伦敦人(londoner)”的概念,只要是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工作的人,都是伦敦人。久而久之,外来人口的发展为伦敦塑造了一个异常开放的城市生态,而包容的城市生态也直接作用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此聚集。

  资本条件

  作为一个老牌金融城市,伦敦在融资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而在资本市场里还有政府一项彻底改变了格局的举措浓墨重彩——EIS和SEIS两项为投资者提供高达50%税收减免的投资计划。

  这两项计划的实施,大幅度鼓励了伦敦高收入人群参与到风险较高的初创企业投资活动之中,市场内的个人资本活跃起来。这无疑是初创期企业的福音,也使得近年伦敦在科创企业初期融资优势逐渐明显。根据Compass2015年的数据,伦敦种子轮融资金额超过欧洲平均水平17%,A轮融资则超过高达26%之多。

  Dreamstake(为伦敦初创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融资的在线平台)的CEO,Paul Dowling先生特别提到了伦敦当前融资环境的*繁荣:“伦敦初期融资方面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创业者可以获得投资的渠道从众筹到天使再到企业加速器,多样且触手可及。此外,伦敦也应该算得上是欧洲风投的中心,吸引到的海外风投也越来越多,而且伦敦与硅谷或纽约相比,资本市场也还没有那么多泡沫。”

  但与此同时,这样的融资氛围在高速发展的创业环境中也逐渐凸显出其各阶段融资水平的不不均衡。如Dowling(Dreamstake)所说,伦敦在融资额15万英镑以上和以下的融资案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前者非常容易,但后者,特别是到了风投阶段的企业,融资步履维艰,而其间伦敦微型风投(Micro VC)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如Passion Capital等)。我们发现,其实即使是种子轮和A轮融资之间也正在拉开距离,我们看到伦敦每年A轮融资案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实际上种子融资案的数量却要比A轮增加得快得多,比例呈略微失衡的态势。

  创业圈子

  城市创业生态的发展程度,很大一部分反映在创业圈子上,创业企业有多少、信息交流有多活跃、成功案例又在多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系统的成熟……提到伦敦的创业圈子,始终都伴随着两种声音。

  随着创业文化的兴起,以Old Street为中心的“硅谷环路(Silicon Roundabout)” 逐渐成为伦敦科技创业的起点,从Old Street到Stratford原来遍布着嬉皮文化的东伦敦地区,如今创业才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林林总总的共享工作空间,接踵而至的孵化器、加速器,和高频次的创业论坛、Hackason、活动聚会……一个创业圈子就这样聚集起来。

  采访当晚,仅Google Campus就有两场创业相关的活动,不远处Silicon Drinkabout的创业者们也在进行每周一次的聚会,而这样的活动在伦敦每天都数不胜数。创业者在这里找到合伙人,投资者也在是这样的场合下发现投资项目,它为创投业的参与者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人脉搭建的平台,而一个创业圈的发展不仅来自于这个平台提供的各种元素,更是整个圈子内开放式思维所营造的融通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点上,伦敦可以说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遥遥*。

  圈子拓展了、活跃了本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有精华也必定有糟粕。伦敦创业行业内最常受质疑的就是参与者的经验不足。从投资者来说,伦敦投资者的背景与硅谷存在很大的差异,硅谷的很多投资者本身是企业家出身,所以在投资过程中带来的除了资本还有更重要的是人脉和经验,而受伦敦目前投资结构的影响,伦敦的投资者则普遍少有亲身创业的经历。

  其次,也有不少人提到目前在伦敦的孵化器、加速器项目,也个别存在专业度上的欠缺,比如有些导师对特定项目或整个创业文化的理解并不透彻,甚至有些项目在结束时无法为创业企业提供此前承诺的融资。加之伦敦囿于其相对较短的创业发展历史,成功的退出案例屈指可数,也没有诞生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巨头,因而整个创业圈子在各环节都存在一定经验上的不足,这也是英国政府近年来着力在改进的部分。

  社会环境

  提到伦敦创业的弊端,最多被提及的无非天气和成本。天气多半还是戏谑,而成本却是伦敦最实际的问题。伦敦是一个以巨大规模的寻租经济为主的城市,也是到了近年科创行业的发展才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此前笔者类比过两地房租上的巨大差异,在柏林,一个40平中心城区的单套月租一般为400欧,包括水电和杂费,而400欧在伦敦却只能在4区以外租下5人合租房里的一间卧室。虽然共享工作空间给创业租房成本减少了一定压力,而创业成本中仍然有无法减免的部分,比如薪酬。伦敦科创行业平均年薪为77508美元,柏林为63000美元,而程序员薪资则远高于平均值,以至于伦敦创业企业目前也出现了将技术开发外包到东欧国家(如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等)的趋势。

  文化环境上,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创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创新精神。2014年的数据记载,伦敦提交专利申请22929项,而同年柏林的专利申请为65958项,相当于伦敦的三倍。而在与硅谷的比较中,硅谷创业者更喜欢开发新兴的产品市场而伦敦的创业者则更喜欢建立在已存在的市场之上提供更好的产品。创业氛围是活跃了,但一种勇于创新的文化似乎还没在伦敦普及开来。

  与柏林如出一辙,欧洲人相对保守的思维在伦敦创业领域也直接与美国画出了分界,从科技创新到投资规模,回到我们之前提到的EIS和SEIS,其实也是运用了降低风险的逻辑带动了投资的活跃,创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的范畴内“对风险和失败的承受力”的诉求恐怕也是伦敦创投业的蜀道之难吧!

  但跳出整个大环境来看,伦敦人工智能的发展却又给了我们另外一条线索。2014年Google收购的Deepmind,2016年Microsoft收购的Swiftkey都是伦敦人工智能行业里的佼佼者,这与伦敦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包括剑桥、牛津在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创新研究紧密关联。而在可穿戴技术领域、无人驾驶技术、甚至金融科技领域商业模式的突破,却又无不让人们对伦敦科创行业的创新精神又多了一份惊喜和希冀。

  判断创业生态系统的规则成千上万,它也许专利上比不上柏林,创新上比不上斯德哥尔摩,成本上甚至比不上巴塞罗那,但它的发展却撼动了整个英国长久以来的传统金融经济结构,赞它一个“科技创业”的标签,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伦敦的创业生态系统,鉴于它的年轻,当然存在不成熟。但不可否认,任何一个城市创业生态的成熟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旧金山也不是一夕之间塑造了硅谷,伦敦年轻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也在高速的运转中逐步改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