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有人在微博发帖,刘波走了。跟朋友打听了下,是14号在日本去世的。
当年“横跨文化界与金融界”的两栖大亨刘波,在十万草根下海南的经济浪潮中,留下了一地鸡毛和一段堪称“传奇”的往事,最终在异国他乡走完了这一生。
“满身光环”的湖南细伢仔
刘波是九十年代著名的“儒商”,小平头、圆口布鞋,妥妥的文化人。
对他的江湖传言开始于他在北京城中的一幢四合院,据说这是张作霖的旧宅,“是刘波花了3000万买下的”。不过后来他当时的女朋友许晴说房子的确是张作霖的旧宅,只不过是租的。
这位儒商身上笼罩着很多光环,年少得志,14岁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却又去学了中医,拿了湖南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进了北京大学念博士,当时的老师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这份履历给刘波加了不少光环,圈子里有人称他为“神童”。
除了儒商身份,他还是著名女星“许晴”的前男友(有说是前夫),当时刘波早有一妻一女,跟这位美艳不可方物的女明星之间的故事也给他凭空增添了很多话题和光环,令他在很多场合都更加游刃有余。
虽然出生在湖南株洲,但刘波的发家史在当时的海南。多嘴一句,当时正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浩浩荡荡十万草根下海南,一时间群雄并起,涌现出很多弄潮儿。
这位儒商的传奇故事也就在此展开,1995创立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3年后收购武汉长印的股权,公司更名为诚成文化(600681.SH,现更名为“百川能源”)。之后因为涉嫌约40个亿的贷款黑洞,还有数目不详的担保贷款,2003年他潜逃海外(有说是日本,有说是美国),次年上了红色通缉令。
从北大博士,季羡林学生到上市公司董事长,明星男友,再到通缉犯,至此,刘波身上种种光环褪色成空白。
从神话到“传媒帝国”
当时熟悉刘波的人都说“他这个人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甘于平庸是不可能的”。这种评价有助于吃瓜群众和侦探君一起,捋捋这位传奇董事长的“传奇往事”。
刘波在商场的传奇生涯离不开一部恢宏巨制的《传世藏书》。这部书1991年启动,1996年才出版,2000多名古籍整理工作者一同参与整理编校,总编辑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总之这本书身上种种卖点,后来刘波为这部书定价6.8万元,在当时可谓是史无前例。
在这件事情上刘波展现了惊人的运作才能,《传世藏书》甫一面世,在出版界和文化界立刻引起轰动,有传言称作为这部巨书的出品人,刘波因此赚到2亿多元。而在书籍的销售方面,刘波创造性地采用了出版界不曾有过的融资销售方式,将代售费转给了建设银行,由订书者到建行交款,并由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作担保。很多行业人士评价这套玩法说:“有个好的概念,寻找概念的一个基本载体,然后再把‘概念’卖给银行”。”
这波对“概念”熟练把握的操作方式,莫名的让侦探君想起了“打造生态圈”的贾布斯……
刘波的“生态圈”看起来所图不小,他想打造的是一个传媒帝国。在诚成文化(600681.SH,现更名为“百川能源”)的鼎盛时期,刘波曾收购了40多本期刊的经营权。旗下不乏《华声视点》、《少年文摘》、《中国医药导刊》、《香港风情》、《东方文苑》等当时的知名期刊。除此之外,刘波还投资证券公司、拍电影、开夜总会、做房地产、办药厂……与新华书店总店、陕西诚成邮政报刊发行、岳麓书院文化教育产业等方开展合作,总之是满地开花。
笼罩在“文化产业*股”光环下的诚成文化,在短短8周时间内,股价从6.47/股到24.38元/股,上涨了近4倍。
“踩雷”的上市公司
有时候神话就跟泡沫一样,一戳就破。
2003年年9月,刘波欠债潜逃的消息在坊间流传。
随后,2003年9月26日,接盘了诚成文化上市公司壳的奥园发展发布公告称“对前董事长刘波及其海南诚成集团有限公司给上市公司造成的损害表示愤慨和谴责。”
奥园发展在这份公告中进一步披露说,公司目前涉及三项诉讼案件:“湖南湘计信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借款1000万元纠纷案”、“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贷款担保38.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纠纷案”、“中国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1302.8万元图书转让纠纷案”;并称上市公司面临着巨额银行债务的偿还。公告称,经公司核查,涉案中的协议系海南诚成企业集团的工作人员持私刻的诚成文化行政公章,并伪造董事会决议。同时公司认为不排除刘波为逃避不良贷款责任,串通其他关联公司行为,及怀疑刘波对公司设套,将其他债务转嫁上市公司。
后来,吃瓜群众们才发现,这位“神话”儒商的资金一直很吃紧,早就背上了数亿元的担保贷款,2002年,刘波就将诚成文化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湖南出版集团,但由于公司遗留问题不少,接手不到一年之后,湖南出版集团又将股权转让给了广东奥园集团,随后更名为奥园发展。
10月,《南方周末》出了篇长文,指出刘波嫌约40个亿的贷款黑洞,以及数目不详的担保贷款。而这些坑显然坑惨了接盘的上市公司奥园发展。
2003年9月,刘波潜逃往海外,2014年12月,刘波上了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通缉令。
让大家疑惑的是,刘波借了银行和金融机构那么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呢?是因为经营不善败光了,还是被“洗”到了海外,这可能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金融街侦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