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听够了太多关于Uber、Facebook、阿里的分析 想要颠覆BAT,你得看这篇

我们有幸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已经见证并将继续更多的商业奇迹,而在这背后仰赖的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为默契的高度自觉,高度的信息化、透明化将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边际成本。
2016-04-13 09:08 · 品途商业评论 周一

互联网巨头不断颠覆不断试错的轨迹

  商业模式的探索、失败、进化、异化,甚而再回到起点,杀死自己推倒重来,不断颠覆不断创新,不断涅槃不断重生,这不仅仅是这个时代新创公司的特征,也是今天在互联网领域所有存活下来的巨头们的轨迹。

  在即时通信领域,腾讯一度被冠之以“全民公敌”,持守“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封闭到一种极度状态时,马化腾终于决定颠覆自己走向开放。 从游戏平台开放试水,到不惜以“自杀” 方式扶持微信,开始构建全面开放平台,强势布局社交、电商、搜索、移动分发、浏览器、在线视频等多个领域,依赖社交的“强关系链” ,试图成为与所有公司分享所有可能的商业利益的平台巨无霸。从沟通到连接,从交易到分享,其商业模式的鸿沟式跨越,对“ 小马哥” 来说应该也是几经生死吧。

阿里巴巴起家于外贸电商业务,因全球经济衰败,转向内需市场创建淘宝,因贸易平台受困于支付,而后成为金融领域的“革命家”。围绕电商的传统优势,阿里巴巴重金投资社交、搜索、浏览器,在线视频等流量入口类公司,以其平台的巨大势能,圈定影业娱乐蓄势待发,颠覆医疗剑指健康产业,携大数据优势汹涌扑面……马云似乎大有将电商优势大面积复制于更多行业之可能。以至于在股灾之后,常常使我疑心他会不会成为A股、港股最疯狂的投资者?

  在腾讯与阿里巴巴时不我待地布下天罗地网,短兵交接激烈厮杀时,最让人看不懂的是百度,后者主要投资在以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 为核心的地图和导航市场的上下游,包括了移动分发和视频入口领域,但在社交和电商领域较少涉足。其专注于主业上下游的投资布局,而非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美国互联网行业三大巨头有相似之处。在互联网应用创新最为活跃的中国,巨头激进布局的当下,这究竟是保守还是理性? 是错过的痛苦,还是坚守的笃定? 恐怕除了李彦宏之外,也唯有时间能够说明答案。

  我无意于在这里将本案例集中涉及的一些思考与探究一一复述,但有一个企业一定不容错过,在过去的两年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人非它不谈无它不欢。不错,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教父,雷军及其创建的小米,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俨然是“ 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作为互联网思维的开创者,小米在手机领域实现了一种颠覆式重构:利用电商实现“0”渠道费,,通过预售模式又实现了“0”库存,之后商业模式二次异化到毛利率为“0”的定价模式(至少是号称),通过价值链的递延,创造了新的收入模型——“小费模式”,即配件、衍生品以及软件收入;此后三次异化到“社群势能“与“未来的产品能力“之间的可转换性, 简而言之,给你一切你想要的。

  讲到这里的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界人人必谈小米,互联网化带来的低成本甚至免费模式,连接有黏性、有温度的社群势能,以及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简直就是创造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迹。雷军在手机这种耐用消费品领域证明了小米模式的成功。在一些领域的创新公司中也都能看到小米的影子,那么在教育、医疗、甚至汽车、房地产等领域,是不是未来具有复制的可能性? 与其争论,不如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