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共享办公市场频繁出现并购案。经历了几年的繁荣,该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加速重组和洗牌。
烧钱是整个共享经济的问题症结之一,共享办公空间也不例外。投资孵化、社群、撮合成交等曾经是这个行业公认的发展模式,但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几种模式都很难支撑行业发展。
当然,硬币总有其另一面,比如以技术切入,为有办公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灵活专属的智能化办公服务解决方案的品牌梦想加,则是走出了另一条路,其凭借盈利性扩张路径攻城略地,最近完成由高瓴资本、General Atlantic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领投,愉悦资本、鸥翎投资(Ocean Link)、M31资本、险峰长青均参与跟投的1.2亿美金C轮融资,成为国内首家到达C轮融资的共享办公服务品牌。
如此,在共享办公发展的动荡期,如何跳出烧钱怪圈寻求良性发展模式,是资本市场和共享办公品牌创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01
共享经济调整期:热潮涌过,理性回归
近些年,共享经济成为了最重要的创业风口。所谓共享,即是对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目的是让平台两端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传统意义上的共享经济主要是C2C模式,以早期的airbnb、Uber为代表。后来又出现了B2C模式的共享经济,如ofo、摩拜,还有共享办公空间等等。当然,风口之下也催生了一批“伪共享”,它们名为共享,实为传统意义上的租赁,比如昙花一现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
中国拥有全球*的用户市场,我国网民规模目前已达7.72亿。从2015年开始,官方各类文件明确表示要支持国内市场中共享经济的发展。从经济体量来看,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在2020年预计占GDP比重10%以上。无限的市场潜力,加上宏观政策的支持,使共享经济成为创业风口,同时也成为资本最青睐的对象之一。
近几年,共享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其中不乏有优秀的创业案例,但是也存在虚假繁荣的泡沫。很多创业公司并未切准市场需求,只是在风口之下盲目追风。无论将产品定位为TO B还是TO C,本质上都是TO VC。无论是否真的是“共享”,都要冠以“共享”之名以博眼球。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也引来了诸多唱衰共享经济的声音。
共享经济中的各类产品几乎都经历了一个相似的发展模式:
首先是野蛮生长期。进场者良莠不齐,各方混战,圈地跑马,只能靠烧钱维持成长。
随后进入动荡发展期。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出现大规模的兼并和重组,巨头和独角兽分庭抗礼,小公司面临倒闭和被收购的二选一难题。与此同时,官方会针对野蛮生长期的各种问题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以使市场标准化。
最后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喧闹过后,市场回归发展的正轨,谋求效益和良性运转。从一开始就追求健康运营模式的公司往往能走到最后。
02
下半场:烧钱何以为继?
在诸多共享经济的形态中,共享办公的发展很有代表性。
网络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世界的时空存在方式,“流动的空间、无时间之时间”成为新的常态。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形态和人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行为全球化、组织形式网络化、工作方式灵活化、职业结构两极化。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公司组织模式逐渐脱离官僚化,更倾向于扁平化,与此同时,出现了自由职业者、移动工作者等全新的工作形态。
共享办公看准了对工作场景提供服务的市场,并有效利用了闲置房地产资源,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WeWork、梦想加、SOHO 3Q等共享办公服务商也应运而生。
不过,就像我在《联合办公的冰火两重天,梦想加的另一种风景》一文所说,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联合办公品牌对外的口径描述出现了变化,孵化器概念被弱化,资源入股也已经很少被提及。这些项目纷纷在创业市场之外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办公服务被提及更多,智能服务更是成为*卖点。
也就是说,共享办公已经跳脱出早期简单的孵化器模型,而是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办公空间解决方案。除了提供办公空间,还一并提供诸如智能办公系统、物业管理等附加服务。现在的用户,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打孔的钻头,也不是仅有一个钻好的孔,而是需要钻好孔并把画挂上去这样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共享办公的服务对象也不止于初创公司和自由职业者,目前随着共享办公模式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许多大公司也开始对共享办公产生旺盛需求。
由于发展前景被看好,共享办公的市场经历了井喷式发展。除了传统的共享办公创业公司,地产公司、酒店也纷纷进入市场企图分一杯羹。但是近两年,共享办公品牌倒闭和兼并的事时有发生,烧钱驱动下的野蛮生长渐渐接近尾声。
TO B业务是润物细无声的,企业应该寻求资本的助力,而不能沦为资本的奴隶,烧钱扩张的模式并不能持续。况且,TO B业务也无法靠烧钱烧出规模,中国市场的玩家如果盲目烧钱,结果只能是自焚,很难逃脱被WeWork并购的命运。
与共享经济下诸多产品的发展路径一样,资本带来短暂的虚假繁荣后,理性成熟的行业发展成为共同的期待。目前来看,共享办公市场潜力巨大,多数共享办公品牌要么逃不出孵化器模式,要么大包大揽追求全职全能。事实上,办公服务的深化拓展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03
优质玩家靠什么扩张?竞争壁垒和品牌优势
今年4月开始,共享办公领域并购事件频发,优客工场收购了洪泰创新空间和无界空间;WeWork收购了它的中国竞争对手裸心社。整个市场凸显出明显的头部效应。行业被重新洗牌后,我们不禁思考,谋求营利和健康发展的企业究竟该具备何种特质?
近日,梦想加灵活专属的智能化办公服务解决方案的品牌梦想加,则是走出了另一条路,其凭借盈利性扩张路径攻城略地,最近完成由高瓴资本、General Atlantic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领投,愉悦资本、鸥翎投资(Ocean Link)、M31资本、险峰长青均参与跟投的1.2亿美金C轮融资,成为国内首家到达C轮融资的共享办公服务品牌。
品牌扩张最忌讳烧钱式的复制粘贴发展。梦想加寻求的是一种健康扩张模式。它从一开始就主张不做孵化器、不做众创空间,不单独服务初创团队,而是为所有有办公需求的对象提供办公空间。比如其广泛的客群,不仅包括蔚来汽车、快手、易到等快速发展的新兴企业,还包括百度、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分支团队,以及中粮、铂涛、亚洲航空等传统企业;消费积分制的办公会员产品,则吸引了联想、美团等需要灵活共享办公空间的大型企业客户。
与此同时,梦想加团队半数以上都是产品研发、服务系统研发人员,所以其独有的智能办公系统OaaS(Officeas a Service,办公即服务)成为了生长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梦想加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的核心地带开展业务,布局运营城市核心商业区约30万平米、近40个办公空间,累计服务数万工作者和近千家企业。它的扩张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优质服务和理念进行大规模推广,逐渐形成品牌优势。
累计服务数万工作者和五百余家企业。它的扩张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优质服务和理念进行大规模推广,逐渐形成品牌优势。
区别于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还要过度烧钱扩张的同行业竞争者,梦想加可能是*一家使用科技手段为有办公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运营和管理服务的共享办公品牌,因此它能在行业大范围洗牌后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就不足为奇。
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盈利就是撑住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克而瑞研究认为,投资孵化、社群、撮合成交等曾经都被视为共享办公的潜力股。然而现实却各自面临难点:投资孵化的回报周期较长,环节比较复杂;社群收入存在成员流动性大、共同话题少、变现手段缺乏等问题;撮合成交同样面临两难:若空间不够聚焦、会员之间关联性差,撮合成交的可能性就不高;若聚焦到某一细分领域,缺乏行业资源的前提下,入住率又难以保证。
实际上,梦想加其实也在扩张,只不过相比之下,是一种盈利式扩张路径,比如所有空间进入成熟运营期95%以上出租率、新开空间连续创造未开业即满租的行业奇迹、客户提前两个月即预约新场地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办公市场庞大的市场需求正在慢慢打开,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品牌无疑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还需看看潮水退去,谁能继续站立潮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吴怼怼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