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首日票房才300万,《摘金奇缘》的水土不服比预想更严重

《无名之辈》在“进口大片月”中异军突起,中国观众不再对好莱坞影片趋之若鹜,足以说明中国观众也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这对片方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018-12-03 11:46 · 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 张天一

今天,华纳兄弟的《摘金奇缘》在内地上映,开画成绩并不理想,首映日票房仅有300多万,日票房仅排在第七位。

考虑到30日*天好歹拿到了将近10%的排片,《摘金奇缘》的这一成绩显然比行业预期更低。其不到6%的上座率,决定了影院经理们很快会迅速调整排片,给其他更受欢迎的电影。

作为一部全亚裔主演的好莱坞爱情喜剧,《摘金奇缘》在北美连续三个周末蝉联票房榜冠军,最终创下了1.7亿美元的票房佳绩,是华纳今年北美票房第二高的电影。

虽然在内容上《摘金奇缘》都在向华人和中华文化靠拢,但内地观众显然对这部影片并不感冒。

影片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2分,淘票票评分为8.4。而截至30日晚9点,猫眼甚至还没有出评分。

除了上映档期和宣传层面因素的影响,《摘金奇缘》如今在中美两地得到的反响形成巨大差异,或许正说了两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偏好的差异。

《摘金奇缘》为何在北美大获成功?

“全亚裔”的概念可以说是《摘金奇缘》的一个*特点,也在影片的宣传物料及主创采访中得到了反复强调。

无论是老牌华人女星杨紫琼、卢燕,还是新一代的美国华裔演员吴恬敏、马来西亚演员亨利·戈尔丁等,这部影片主演都是清一色的亚洲面孔。

而影片的导演朱浩伟、编剧之一的Adele Lim也都是华裔,就连故事原型小说的创作者关凯文也是新加坡华裔作家。

在故事内容上《摘金奇缘》也向东方传统文化靠拢,通过女主角的异乡豪门之旅,制造出一个基于自由恋爱与“家长制”管束之间的冲突,并且通过故事讲述塑造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各类亚裔人群。

另外,电影中也有着大量的中国元素,比如打麻将、包饺子等情节展示、杨紫琼的粤语以及东方婚礼的情节。片中甚至还引用了拿破仑那句名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

“全亚裔阵容”这一宣传点,大大强化了《摘金奇缘》的历史性意义,让舆论对其的关注直接上升到了族裔议题的高度。此前,《神奇女侠》曾大打“*女性超级英雄”牌,《黑豹》也用上了“首部漫威黑人超级英雄电影”的概念,都是用类似的思路实现了成功。

这也直接带动了美国亚裔群体。不仅温子仁等亚裔电影人在社交媒体上为其摇旗呐喊,

甚至支持这部电影的风潮还蔓延至科技圈,硅谷的亚裔美国人在影片上映后就发起了#GoldOpen的运动,还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休斯顿等城市举行了免费放映活动。

导演朱浩伟也曾在采访中谈及影片在洛杉矶市中心举行的点映,当时1200余名观众中多数是亚裔美国人,“放映时,整个黑暗的剧场里都能听到抽噎声,很多亚裔美国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想哭的冲动。”

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在北美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与亚裔在影视等文化作品里被明显边缘化有很大关系。

例如好莱坞历来的“漂白”(white washing)传统。所谓“漂白”是指由白人演员出演本设定为其他人种的角色,近期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攻壳机动队》中的少佐草薙素子由斯嘉丽·约翰逊出演,《奇异博士》中蒂尔达·斯文顿出演古一法师,原著中的法师本是西藏隐士。

可以说,《摘金奇缘》的投拍与制作,是亚裔电影与好莱坞主流体系的一次博弈。这种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在亚裔是少数人群的北美社会,具有特殊的现实政治意义。

水土不服?“玛丽苏安到亚洲人身上”

但是,这种政治意义和身份认同在中国却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亚裔、华裔是少数族群这一现实问题在中国根本不存在,中国观众并不能体会《摘金奇缘》超出其电影本身的文化、政治意义,只会从内容本身来判断。

而作为小成本的爱情喜剧,《摘金奇缘》在内容上其实并不新颖。

《摘金奇缘》讲述的就是典型的“灰姑娘”故事:家境一般的女主角为闯入豪门跨过层层障碍,同时也夸张地表现豪门生活。而这个类型的影片,本身就有很多套路。

抛开政治意义或亚裔情怀,不少欧美观众也都对影片故事的套路感到无奈。IMDb上,也能看到不少国外关注评价电影“刻板套路”“故事走向完全在预期之内”。

在中国,这样的故事模式更是被一些观众评价为“玛丽苏剧情安在了亚洲人身上”。

除了电影的文化意义和电影内容本身,实际上,好莱坞浪漫爱情片这一类型在内地市场也并不占优势。

近年来更受中国观众喜欢的爱情片多是本土化、小清新化的电影。如上半年年取得8.99亿元票房的《超时空同居》、去年底上映票房大破19亿的《前任3》以及2016年取得了7.85亿票房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这些电影更加贴近中国观众的生活,主角也基本都是普通人。

而同样是女性向影片,瞄准富豪、展示华丽奢靡的《摘金奇缘》就未必对中国观众口味了。

定档一波三折,中国观众有自己的喜好

除了文化环境和故事剧情的影响之外,《摘金奇缘》在内地的定档时间也是其票房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自《摘金奇缘》8月15日在北美首映至今,已有近4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影片的网络资源其实已经流出:11月20日,在外网就已有蓝光资源出现,而数字版本的则更早。

截至30日,《摘金奇缘》在豆瓣已有2.4万人评论,对于上映仅一天的电影来说,这个评论人数是比较罕见的。这其中当然不排除有在国外观影的观众,很明显也与此前蓝光资源上网有关。

不过鉴于影片在中国内地求档的波折,能够上映对《摘金奇缘》来说已经算是成功。

在出品方的计划之中,中国一直被视为影片实现票房增收的重镇。《摘金奇缘》的制作人曾表示在影片制作之初就已有在中国院线放映的计划,并称在拍摄时非常小心谨慎,尽量没有在电影中拍摄出原著中可能会被解读成为“辱华”的内容。

但即使是这样,在宣布定档前,《摘金奇缘》能否引进内地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9月,《纽约时报》就曾采访过《摘金奇缘》的制片人约翰·派诺迪,他当时表示,即使影片已在北美上映有月余,但在中国市场仍然处于求档阶段。

当时外媒引用专家分析称,这部影片对奢华和财富不均的描绘,可能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事后证明,这只是所谓专家的看法。

作为北美票房黑马的《摘金奇缘》却在中国市场票房失利,虽有遗憾却在情理之中。

《无名之辈》在“进口大片月”中异军突起,中国观众不再对好莱坞影片趋之若鹜,足以说明中国观众也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这对片方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