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制造业“去中国化”暗潮汹涌

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也得以在美国扎根向下。但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个曹德旺呢?
2020-04-30 10:46 · 亿欧网 余欣婷

全球疫情形依旧严峻,防疫物资进一步短缺的当下,全球制造业“去中国化”的行动,再次轰轰烈烈地搬上日程。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日本拿出了实打实的解决方案。

据彭博社报道称,为应对新冠疫情对于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近期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一项抗疫经济救助计划,其中2200亿日元,是专为日本企业将制造生产能力迁出中国而准备的。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日本制造企业将工厂搬出中国,政府给你出搬家费。至于搬去哪里,制造业回迁日本,或者搬去东南亚看上去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些在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日本制造公司原本已经考虑要迁出中国,如今日本政府出台了补助预算后,肯定会增加其动力。”在与彭博社的一次采访中,日本经济学家关辰一表示。

正是因为如此,日本该项政策甫一出台,引起了国内行业的轩然大波。有人充满忧虑:“毕竟外企迁出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全球疫情的爆发不过是加速了这种趋势。”广东中山一位从事玩具贸易的经销商,对下半年的行情充满焦虑。

但也有人不惧挑战,满怀信心。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施展认为:大多数外资企业与中国供应链的关联程度是非常高的,短时间内压根没有办法做完全的割裂。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背后,折射出同一个问题: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能理解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就算日本政府鼓励企业迁出中国,我们也并不担心的原因了。

疫情加速日本制造“去中国化”

自2006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之前便一直保持着紧密地商务往来。

根据国家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9月,日本对中国出口的贸易总额都达到974.68亿美元,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贸易总额达到1258.47亿美元,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达到283.79亿美元,日本为贸易逆差国。

2019年1-9月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2019年1-9月日本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从日本进口总额整体来看,2019年1月-9月,日本自中国的进口总额为1258.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3.6%,是日本毫无疑问的*进口大国

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电玩具、杂项制品是金额最高的三个细分类别,分别占比45.7%,12.3%和6.0%。

2019年1-9月日本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

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旧占有较大的是市场竞争力,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均在60%左右。

或许有人会问,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占比份额*的,为何是机电产品?这类产品日本本国不应该更具备技术优势吗?事实上,这是由全球产业分工的特性决定的

机电产品的类别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大型机械设备,还包括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以及各类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大国,一方面对外出口技术含量高的精密机电产品,一方面从国外进口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实惠的低端产品,用于使用及加工出口。

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不断升级,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边际效应不断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其中通讯设备及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零附件电子元器件的出口金额不断增加,均超过千亿美元。

上述产品的生产过程,本身就依靠大量的人工劳动及数量繁多的零部件供应,这恰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回顾了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过去60年中的产业变迁史,当国家与地区间存在比较优势,且产生的生产环节逐渐细分、生产周期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上图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历史上一共出现的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其实不难看中全球制造业的每一次转移,都是一个不断追逐低劳动力成本的过程,也与制造业承接地区正在经历的少儿人口上升期显著相关。

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是第四次转移趋势,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放异彩,通过劳动力优势和较低的土地使用成本,承接了美、日、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中国“世界工厂”最初称号的由来。

但是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了。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劳动力总人口的数量从5亿人增加到7.8亿人,期间每年净增1070万劳动人口。但从2007年开始,我国劳动力人口不再大幅度增加仅仅是保持稳定状态。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从2019年中国劳动力总人口开始逐年减少,并会一直持续到2050年。

2016-2020年中国、墨西哥、越南制造业劳动平均时薪

中国制造业劳动成本的增加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Statista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墨西哥、越南三国制造业劳动的平均时薪对比如上图所示:中国制造业劳动的平均时薪不仅一直在增长,整体水平也远高于另外两个国家。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再加上今年年初,国内疫情早于国际的全面爆发,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市场均受到上游供应不足的影响,以及国内防疫物资出口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日本制造乃至全球制造“去中国化”的情形,愈演愈烈。

越南是*Plan B?

因低成本而来,因高成本而走。”这句话很直观地表达出资本逐利的本质,也能从一定程度程度上解释,为何近年来有众多外企出走中国的情况发生,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大量日韩企业纷纷将工厂迁至东南亚,而越南成为他们的*目标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越南的国际贸易环境无疑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早在2006年,美国与越南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便重申了美国给予越南*贸易最惠国的立场;今年3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书面形式批准了《欧盟与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这意味着当协定生效后,欧盟将取消85.6%税目的进口税,相当于越南出口欧盟商品关税的70.3%,在越南设厂并将产品销往全球的做法,将节省掉企业一大笔税收,也让越南制造顺利地融入到了全球贸易市场中。

同时,*的地理环境也为越南的商品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绵延3260公里的海岸线,使得越南拥有众多的沿海城市和丰富的港口资源。相关资料显示,不到33万平方公司的越南,其主要港口就多达17个,运输能力及其有保障。而紧邻中国的也让越南在获取生产原材料时,节省了大批的运输成本。

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越南的人口结构十分年轻,年龄中位数仅为30.5岁(2016年数据),相比之下,中国为37.4岁,日本为47.3岁,美国则是38.1岁,9000多万的越南人口中,劳动人口接近6500万(按照世界银行定义,潜在劳动人口的年龄为15-64周岁)。

越南2019年人口构成

上述种种条件,都说明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将成为下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国家以及地区。而日本,也从2017年开始,加大了其制造业在越南的投资。

据JBIC(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与2019年底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报告发布,日本在越南累计投资的项目数量达到4190个,注册资本达到579亿美元,同时JBIC称有63.6%的受访日本企业,都高度评价越南市场的未来增长潜力。

不管是从越南本身的营商环境,还是日本在越投资的数量及金额,都不难看出日本的确在思考“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办法。

但不管是10多年前日本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还是如今将目光转移至越南,日本的做法本质上是将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外迁,以确保利润的*化,而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则由于工序的复杂性和零部件的多样性,只能做到部分环节的转移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东南亚各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需求时,基本遵循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行业的顺序。中国作为典型代表,在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还有一项别的东南亚国家都不具备的重要优势: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只有有了这套体系,中国才能将丰富的矿产资源,变成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耗材,才能大力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置以保障物流运输,才能进行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并发展化工行业,才能大力修建发电站以保障工业生产的低成本用电,这才造就了中国快速发展的40年。

而到了今天,受限于投入产出比与国家体量,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没有谁会有精力和能力重走一遍中国的重工业发展之路,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想要完全取代中国制造只是纸上谈兵。而从中国迁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过是我们终将淘汰的落后产能而已。

“制造回流”或许很天真

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中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日本、美国、德国等主流工业强国,都推行了许多政策重塑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号召的“制造回流”计划。

所谓制造业回流,指的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和生产从国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认为产业空心化是造成岗位流失、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与倡议的提出,让美国“制造回流”呼声愈演愈烈。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至少有200家企业将生产线搬回了美国。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继续蔓延,美国作为目前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国家,面临的困境不仅是防疫物资的紧缺,还有大量的失业人群。当众多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被迫中止后,美国的失业人群骤增,“制造回流”的议题再次提上日程。

这一次,美国将通过“全面报销”的方式,吸引企业从中国迁回回国。该项举措与日本2200亿日元搬家补贴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起到的实际作用,依旧有限。

美国“制造回流”的本质,是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本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口。长期以来,美国在发展以核心科技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信息服务业及现代农业时,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全面*,却放弃了自己的低端制造,同时也剥夺了大量普通工人的就业机会。

一组对比数据显示,1995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为2930亿美元,当时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720万,到了2011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为6000亿美元,而就业人数反而降至1170万。

对于美国而言,科技带来的好处是大幅度提升了制造业的利润水平,但消失的岗位却是美国社会没有能力完全消化的。

因此,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也得以在美国扎根向下。但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个曹德旺呢?

【参考资料】

1、《【专题研究】日韩台得到产业外迁六十年》,国外君安证券研究,2019.11

2、《“逆全球化”的沙盘推演:雷声大 雨点小》,徐驰/张文宇,2020.04

3、得到APP《中国制造报告20讲》,施展,2019.12

4、《取代中国?越南制造没有机会》,贾萌,2020.03

5、《“中国制造”回流美国?》,刘西曼,2012.03

6、《衰落的美国制造》,小白读财经,2019.12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