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哈佛大佬们的经验:TTO未必永远服务教授

不难看出,熟悉TTO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对那些有意向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学者至关重要。
2024-06-05 11:15 · 动脉橙果局 张海洋

在现代大学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转移办公室(TTO)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核心机构,TTO不仅帮助教授和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发明和发现推向市场,还在大学与创业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缓冲桥梁。

这一桥梁的多面性体现在其对知识产权管理、市场评估、创业指导和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但桥梁毕竟是双向的。在现实世界的实操中,与TTO打起交道来是否就真的像填表、提交、反馈这样如此按部就班?

在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全球化核心引擎的今天,部分国内高校和医院也成立了TTO或类似的组织。但不同于海外高校,国内的大部分TTO组织似乎相对低调且神秘。国内TTO的价值、作用是否与海外一致?高校教授和产业界又能否够通过TTO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梳理了10位产学研大佬教授的一手经验和心得。这10位教授总计有350+年科研经验、持有2250+件专利、90万次被引、H指数合计1300+,并创立了超过100家公司,其中就包括Moderna和Illumina等明星企业。

他们的回答又透露出哪些反直觉的隐藏信息?

#01

丑话都说在前面

尽管TTO作为大学下属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促进大学的利益,但它与大学教授的利益未必永远一致。

TTO的任务是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管理和商业化,*化大学的经济回报和声誉。然而,教授们可能更关心学术自由、研究发表的时间和方式,以及个人创业的愿望和收益。这种利益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知识产权归属、技术许可策略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

哈佛大学教授、Wyss研究所核心教务人员、Limax Biosciences创始人David Mooney就表示:“尽早与TTO展开沟通,向他们表达衍生出公司的意向,并了解TTO对技术授权的需求是什么。不过谨记,TTO的利益未必永远和新衍生公司的利益一致。

由于教授与TTO坐在谈判桌的两端只是时间问题,如何在这之前维持一个合适的边界感也变得尤为重要。

同样为哈佛大学教授、Wyss研究所核心教务人员的Pamela Silver对此有自己的观察:

1、提早了解TTO能为你做什么以及不能为你做什么;

2、记住TTO不仅是为你服务,更是为了大学服务(甚至服务大学多过你);

3、确保提前了解大学在IP和所有权上的政策是什么。可以翻阅入职合约是否提及关于知识产权所有权问题。尽早与TTO捋清这一点并付诸于纸面说明;

4、确保将每次TTO的沟通结果做留存。一旦开始涉及到钱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要涉及法律了;

5、根据你计划在衍生公司中参与的深度,你需要在谈判的某个节点引入自己的律师顾问了。

Silver教授过去创立了64x Bio,Kula Bio以及General Biologics。其中,64x Bio和Kula Bio都在最近一轮融资中募得超过约合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而对于坐上谈判桌以后,双方的化学反应也会有些许的变化。

在科研成果转化发展初期,大学TTO成熟完备度较初阶的中国,就有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大学较为主流且保险的方式仍为专利授权,但二级主体单位作价入股的方式将会越来越成熟并创造出更多价值。”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联合创办Illumina和Sherlock Biosciences等多家企业的David Walt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教授和TTO应该清楚自己和对方在谈判桌上都有有价值的筹码。双方都不能太贪。作为大学TTO应该注意避免为初创造成过多的前置费用,并构建一个能让大学同时获得授权费和股权价值的合作框架。”

这些观察对于国内大学TTO的完善和教授认知的积累都有着前瞻性的作用。

#02

真的足够了解TTO吗?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看似反直觉的经验外,有一些常被忽视的问题也同样重要。

都强调了提早了解学校TTO的重要性。

David Schaffer对执行的方式进行了细化:“提早了解学校TTO的文化和目标尤为重要,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拆分,如TTO的侧重点是实现技术转化进市场还是尽早创造现金流;是否会偏好将IP授权给与大学相关的规模企业;是否会偏好*化IP的收入。这些都能更好地定位到TTO真实的意图。”

放之全国,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医院,TTO目前都是一个新颖的存在。除了清华北大等*高校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维持一个大体量的团队外,多数TTO的队伍规模不足两位数。即便是在国内一流的TTO队伍中,也存在着人力不足的问题。

一位Top3高校的TTO中层就表示:“人手根本就不够,我们不仅要尽量做好整个链条中的每个关键步骤,还要面临换个科研领域就换一拨上下游对接的问题。”

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提前有计划的与TTO沟通,无疑对双方的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

创办过Vortex Biosciences等6家企业的UCLA教授Dino Di Carlo认为:“要远早于发明披露之前就去和TTO的团队沟通你长远的转化目标和市场化需求。这能帮助你远早于设立公司之前就和学校及TTO对齐双方的目标,避免在沟通不畅中让双方处于对抗的位置。”

UC Berkeley的Kevin Healy教授则建议:“带上一个过去和TTO打过交道,有足够经验的人作为顾问。这能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无谓的消耗。”

#03

教授们应该准备些什么

“产业端说的教授听不懂,教授说的产业端听不懂”一直是科研成果转化业内的常见问题。而作为两者间的桥梁,教授显然应该更能与TTO有共同语言。但不代表这不需要教授们提前做好准备。

如何能让教授进入一个更加产业化的思维,这些大佬们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有着“医药界爱迪生”之称的MIT教授Bob Langer的见解一针见血:“先不要着急设立公司。先确保有一个好的IP。”

如果是Bob Langer提出的是总纲,那哈佛教授、5家初创企业的创始人、Wyss研究所创始所长Don Ingber提出的则更接近于方法论:“先关注你的团队,再关注你的产品,最后关注你的技术。”

虽然科研和创业经常被认为是区别巨大的两种事物,但*的思维也一定会寻找到其中的共性。MIT教授卢冠达就在与动脉网的采访中表示:“我对于早期创业者和我指导研究生时的建议一样,那就是都应该先寻找到一个想要解决的问题。”

来自斯坦福大学,两家创立的公司分别被赛默飞和Illumina收购的Mike Snyder教授也认为:“确保你的技术是在一个独特的领域,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是一个有商业潜质的想法,而不能只是一个炫酷的想法。”

这些教授们的观察,似乎是能够让广大的科研人员在自身特长和市场商业化之间寻找到*公约数的实用技巧。

#04

小结

不难看出,熟悉TTO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对那些有意向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学者至关重要。通过了解TTO的运作机制和目标,教授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双方利益的*化。同时,这几位大佬教授的成功创业经验,不仅可以提供宝贵的实际指导,还能避免常见的陷阱和挑战。

而从TTO的发展本身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的西方大学先行做出了实践和探索。对于正在逐步完善建制的国内院校来说,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授们可以更有信心和策略地迈向创业之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 原文内容:https://medium.com/bios-community/10-10-professor-series-tech-transfer-tips-ed4e1a15e3a1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