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白春礼:关键核心技术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中表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020-11-25 14:14 · 投资界

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中表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会上,白春礼列出了2019年的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研发强度约为2.2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4002万,创新人才规模稳居世界首位;SCI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位居世界第2位等。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增强了我们科技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白春礼说到,同时他还提到了五中全会,他表示五中全会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们科技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所以,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白春礼表示要从科技自立自强是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所迫;科技自立自强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发展所需;整个体系运行的通畅与否,还要解决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问题三个方面来理解。

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面对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白春礼表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

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实现未来科技自立自强的客观要求。中国相继取得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努力方向

白春礼在《财经》年会中提到,“中央对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了系统部署,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有关要求,准确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点任务,更好支撑科技实现自立自强。”

对此白春礼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优化战略科技力量的空间布局。

最后,白春礼表示,“我相信,科技界将与社会各界一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下为白春礼发言实录:

尊敬的周小川副主席、戴小京社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年的《财经》年会,和各界人士一道展望2021年全球和中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共同探讨大变局时代中国与全球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对科技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今天的报告,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我这里通过一组数据作个简要说明。2019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研发强度约为2.2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4002万,创新人才规模稳居世界首位,SCI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PCT专利申请量都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在衡量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中科院已连续8年在全球科教机构中位列首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位列第14位,也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增强了我们科技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但客观来讲,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五中全会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们科技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所以,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科技自立自强是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所迫。面对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趋势带来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结构对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两年愈演愈烈的贸易争端,凸显出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地方。比如,我国芯片进口额已经连续多年超过石油,2019年超过3000亿美元;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仍被国外公司垄断,90%以上传感器来自国外。高档数控机床、高档仪器装备、关键基础材料、高端医疗仪器设备、高端医用试剂等严重依赖进口。

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短板,会让我们的工业大厦“地基”不牢,一旦被“卡脖子”,就会威胁到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只有实现了科技上的自立自强,突破国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封锁和制约,才能真正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安全。

——其次,科技自立自强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发展所需。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无论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安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无疑是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如果把国内大循环想象成我们的人体系统,要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畅通起来,首先需要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不能有“栓塞”。这其中有些是阻碍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的“制度性堵点”,我们可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来化解;更多是“技术性堵点”,这些问题是制约我们发展最大的“卡脖子”瓶颈问题,也是打通循环的关键,是亟需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地方。

此外,整个体系运行的通畅与否,还要解决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我们知道在衡量生产系统效率的生产函数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关键变量,只有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才能进一步增强供给体系对日益提高的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让我们的经济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

——第三,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就是希望要逐步扭转我们科研活动中原创能力不强、大量资源和精力用在从事跟随型研究上的问题,激励科研人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性贡献,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

当然要特别强调的是,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说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让我们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我这里想着重强调一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关键作用。

一般来说,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代表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考察近代以来主要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拥有一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国家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美国在二战以来组建的橡树岭、阿贡、劳伦斯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和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开展持续研究,涌现出原子弹、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科技产品和颠覆性技术,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的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三大国家研究机构,构成了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法国的国家科研中心(CNRS)、日本的理化所等国家科研机构,也都是各自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

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实现未来科技自立自强的客观要求。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不断提升,科学前沿不断向超宏观、超微观和极端复杂方向推进,传统上科研人员单打独斗或小规模团队作战的科研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很多领域日益复杂的科研活动需要。特别是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重大战略性科技领域,往往面临投资强度大、投入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学科交叉广等问题,市场机制无法保障有效的科技资源投入,需要依靠国家统筹规划布局和长期稳定投入,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多学科、建制化优势,组织开展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的重大研究,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党中央作出了建立中国科学院的重大决策,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全国科技力量组织实施“两弹一星”等一批国家重大任务,在较短时间内就攻克一大批尖端科技难关。近年来,我们相继取得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这里讲几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在深海探测方面,人类正在从近海走向深海大洋,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当前各国竞争的战略重点。中科院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于今年5月9-26日期间,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4次万米下潜,连续下潜次数居世界前列,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引领我国海洋科考进入了万米时代。今年11月10号,中科院参与研制的我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纪录。

——在深空探测方面,这两天媒体都在关注嫦娥五号探月任务,昨天已经取得发射成功,按计划接下来探测器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大约在20天后将带回我国首份自主无人采集的月球样品。这也是继1976年苏联Luna24取回月球样品后,人类时隔44年再一次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中科院有14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嫦娥五号相关任务,牵头论证提出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产品的研制任务,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为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续还将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科院、医科院、军科院等战略科技力量挺身而出,为打赢疫情科技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这里举几个中科院相关的主要成果,比如我们最早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成功利用恒河猴模型和ACE2小鼠模型进行疫苗抗体的评价工作,成功构建了猕猴、北平顶猴感染模型。自主研发的CAStem干细胞注射液,入选国家“三药三方案”。筛选出能缓解肺炎症状的羟氯喹、发现能有效阻断“炎症风暴”的托珠单抗、用于治疗重症和危重症的痰热清,纳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重组蛋白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是国内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近期,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相关企业联合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开始国内III期临床试验。

三、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努力方向

最近,中央对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了系统部署,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有关要求,准确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点任务,更好支撑科技实现自立自强。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主体的统筹协同和融通创新,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畅通创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创新链的整体效能。

二是要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针对当前的“卡脖子”问题,通过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制约。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重点领域,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重大项目布局,为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问题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

三是要强化基础研究。我们当前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深层次原因往往是基础研究的“卡脑子”问题,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从科学原理、问题、方法上集中进行攻关,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四是要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强化国家科研机构的体系化能力和集群化优势;加快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提升服务国家需求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五是要优化战略科技力量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其他区域加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以上,我对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做了一些初步探讨。这两个方面都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需要持续深入学习研究,充分理解其内涵要求。我相信,科技界将与社会各界一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011/46265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