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互联网“小厂”的时间赛跑

还没有上市的互联网小厂面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以往烧钱、抢用户、上市的路子铁定不好走了。
2021-08-30 10:34 · 格隆汇APP Vancci

短视频真的是太魔性了!

一个不到1分钟的视频能够洗脑全中国超过一半的人口。

最近所有的平台上都在疯传“三句话让男人给我花18万”、“人类高质量男性”相关视频。虽然热度维持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带来的是近乎覆盖全民的影响力。

在如今承载了人口红利的时代,短视频和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一门好生意,谁都能乘风而上赚的盆满钵满。

今年2月,短视频平台快手登陆港交所,顺势乘上了互联网股上行的东风,短短几个交易日,冲上了400港元/股的价格,比招股书中公示的115港元整整上浮了将近4倍。

而在那段时间内(2020.12.29到2021.2.17),整个互联网的涨势都是十分喜人。腾讯飙涨了44%,冲上了历史最高点773港元/股;阿里巴巴港股大涨了27%;市值小一点的美团暴涨了73%,冲上了460港元。

互联网板块的大涨也离不开整个A+H股的大牛行情,但在2月18日A股出现崩盘之势后,分化就来了,如今的股价就能说明一切。

不得不说,互联网公司的日子变得有点难过了,从2020年开始,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舆论,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

但今天想聊的并不是已经上市的这些大厂,即使股价的起伏有些大,但相比发行价来说,已经熬出了头,有着主力资金的支持也能更好地开拓应用版图。

最近的宏观政策的风向开始收拢,还未上市的互联网“小厂”们已经堕入生命周期的倒计时了吗?

1

大厂的暗流涌动

在聊互联网大厂之前,先来熟悉一下目前互联网公司的资本运营模式。

如今所有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先狂砸钱做运营抢占C端的用户;再在一级市场融资进入下一轮的用户抢占,在完成了N轮融资之后,达成行业内一定的“垄断”地位,最终再走向IPO。

简单总结就是“烧钱→抢占用户→上市”

这个发展路径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其一,国家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福利),能够给企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其二,中国有近10亿的网民,确实有足够多的用户可以挖掘,可以让用户数据一直维持着高增长的状态。

在中国互联网正式接入国际网络的前一年1993年,美国的经济学家George Gilder提出了一个至今还在被提及的定律——梅特卡夫定律。

“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的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其底层逻辑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价值等同于这个时间段内用户数的平方乘系数K。

通俗的来解释,只要互联网公司用户在快速的增长,那就可以不必太在意收入、盈利及收入的增速。

好几家互联网公司成功上市和股价暴涨,让资本市场对这个定律深信不疑。

所以前面提到的*个前提是影响互联网大厂商业逻辑的重点,因为在“烧钱”式的运营下,靠C端带来的收入已经无法弥补前期巨额的亏损了,只有上市才能保持住资金链的长期运转。这一点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但现在,行业变天了。

2020年11月初的一个晚上,微博热搜爆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紧急宣布暂缓上市计划。

这个举动引来了市场的纷纷猜测,而政策下来的也很快,11月9日,由上海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市银保监会等部门指导,各金融行业协会共同发起制定的《金融广告发布行业自律公约》正式发布了。

12月,反垄断的*刀也终于劈了下来,国家市监局发布公告称,三家互联网公司因其收购行动违反了《反垄断法》,分别被处以50万元罚款。

这*笔罚款的数额虽然不大,但也预示着国家对互联网公司终于出手整治了。

紧接着年底,国家市监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开展立案调查。

当时还有一些大厂的公关负责人将电商平台私底下难看的掐架摆到了桌面上,企图粉饰“二选一”为正常市场行为。但第二枪开得很快,中弹的是外卖平台,理由还是“二选一”。

最终,反垄断的战争以国家对阿里进行了182亿元的处罚开始打响,政府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在步步紧逼之下,我们也能察觉到,以往的宽松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就在最近,有消息称,中国监管机构正在考虑收紧“关键软件企业”的资格标准,对互联网公司享受的减税优惠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意味着互联网大厂往日享受到的10%的所得税优惠,也可能要大打折扣了(目前我国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另一方面,吃饱了人口红利的互联网大厂正在面临着流量红利见顶的困境。

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9亿,普及率达70.4%。

从近几年的网民数量也能看到,其增速已经进入了缓慢的爬升期,前几年的高增速在人口总量的低增长的前提下也变得难以维系。

这样来看,互联网公司运营模式的两大前提都或多或少有些证伪了,已经上市的公司也许还能靠着资本的支持和积累寻找新的突破,但没上市的“小厂”们现在还能走到上市的那一步么?

2

互联网“小厂”的窘境

目前还存在很多没有上市的互联网“小厂”,当然这个“小”仅仅是一个比喻。

除了已经上市的快手之外,短视频领域还有很多发展强劲的公司,正如开头提到的在全中国范围内流传的“高质量男性”的视频,男主角最早发布的国内平台正是小红书

而仔细分析这类内容、流量为王的运营类公司,除了外部的投资外,自身运营的赚钱门道都离不开“流量变现”这一个路径。

想要流量变现,最主要是三个方面是:广告商、抽成(直播)和用户付费。

从已上市的短视频类公司发布的财报中可以看到,这三方面的收入占比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线上营销服务(广告费)收入的占比正在逐步增加,从30%跃升至60%;而平台的抽成(直播)收入占比则是大幅下滑,从60%降到30%。

根据这个趋势我们也能推测出,随着基本环境的恶化,可能连上市都无法弥补前期烧钱所消耗的亏空了,资本市场需要漂亮的成绩单。所以现在要靠着广告资金的注入把业绩维持在“能看”的程度。

看到如此光景,还未上市“小厂”的一级市场投资人也开始急了,毕竟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融资,除了上市这一条路,好像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回本。

否则现在为什么有很多互联网公司正急于“流血”上市,大抵是受到了一级市场和资金的压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告的增多虽然缓解了资金的压力,却并不利于To C平台的运作。以往的界面十条里可能只有一条广告,如今可能就变成了五条。

以目前最主流的短视频平台为例,其基础创作者的收入主要是靠流量直接变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得到平台推荐、登上主页,再根据相应的比例将流量(播放量)换算成相应的金额。

之前短视频平台总是打着“全民皆可创作”的口号,简单地说就是,创作者只需要把优质的内容上传到平台上,公司就会根据算法自动计算创作者应得的收入,只要内容好、有人看,都不用自己去接广告了,平台直接包办。

所以这些平台才能广聚天下英才,甚至引来了知名的港星佘诗曼和阿娇都来入驻,源源不断地为平台输送“原材料”。

但要明白,这些“原材料”之所以聚集在平台的麾下,看中的还是“分成”,一旦钱给的少了,他们就会流失到对手的平台去。

所以流量变现的三种途径,看似很牢靠,但想要能流畅的运作起来,不外乎投资公司砸的钱,还有自身的造血。

现在,为什么广告越来越多了?

原因很简单,行业大变下,投资公司害怕捞不回本,都不愿意再继续投钱了,那这部分就只能靠着广告商了。

而广告太多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度的广告推送会使得用户流失、用户流失所致的流量难以增长会作用到创作者身上;没有更好变现途径的创作者会选择其他的平台,最终影响到整个平台的影响力,也会失去广告商的青睐。

而从更深国家层面来剖析,互联网公司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吃着各方面的红利,却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去年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遭受毁灭式的打击,小公司倒闭的现象泛滥成灾,但互联网却是一枝独秀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这种情况下政策的下压也显得情理之中了,在其位,尽其事,社会责任也要担起来。

前几天,人社部还发布了一揽子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新政策,保护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的切身利益,将其纳入*工资制度保障。

大厂的境遇都已如此,还没有上市的互联网小厂面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以往烧钱、抢用户、上市的路子铁定不好走了。

如果现在选择上市,很可能会在整个互联网周期下行的情况下,陷入更加尴尬的窘境当中,大抵会面临着估值下滑、股价大跌的情况;但除了上市,好像也没有更加快速的变现手段了。

所以是着急忙慌的流血上市?还是继续承受着资金流失等各方面压力?

3

结语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整个互联网行业,把目光聚焦到已经上市的老牌强劲的互联网公司,虽然当时也是亏损的严重,但靠着“梅特卡夫定律”,在增量时代讲什么故事都是美好的。

这也是以往互联网公司的逻辑行得通的原因,就算产品单一,市场也能看到大开的上升通道。

而越往后,单平台的运用或者是纯粹的To C很难保证业绩稳定在增长趋势,能支撑股价的主要原因还是产品的多元性。

说到底二级市场的眼光还是更加毒辣,现在互联网已经不是当初预想的无限周期了,计划上市的“小厂”如果还是连年亏损无法盈利的话,股价必定是要一路下行,破发不说,可能都要跌成ST*了。

严峻的现实一步步逼近,能思考的时间所剩无几。

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已经在和时间赛跑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