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乙管乙类」后,中国旅游还能回到2019年吗?

就像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我们有过对“新马泰”的憧憬,也有过对欧洲游的盲目,但最终还是回到旅行的本质:生活在别处。
2023-01-30 14:57 · 36氪财经 作者 | 张隆锋 编辑| 方婷

在谷底苦熬三年,旅游业终于要回暖了。

这三年,很多人*次意识到“旅行”虽然是名义上的“非必要”,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却是这么这么重要,所以你可能和我一样没想到,实际上中国人能游遍全球,不过才20年。

这20年里,从新马泰到欧洲十国游,国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究竟是怎么变化的?

疫情之前,咱们中国人有多爱旅游,那是有目共睹的这两个数字,无论哪个都是世界*,各国也是想尽办法吸引中国游客。

毕竟,咱们带去的可是旅游消费的真金白银。

根据WTO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游客在海外消费2546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支出的近五分之一,别的不说就买买买这方面,我们说第二,还没人敢说*。

中国如今已经是世界*旅游客源国,可回到2000年,以前出过远门,尤其是出过国的那是寥寥无几,那时候*最时髦的旅游路线,是新马泰。

什么是“新马泰”?

在北京是新街口、马甸桥、北太平庄,在沈阳是新联营、马路湾、太原街,各位客官家乡还有什么经典的“新马泰”路线,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为什么*敲开国人心扉的,是这三个国家呢?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普遍对于旅游还没什么概念,虽然国家也设立了旅游局,但主要负责接待入境人员。

说白了,就是给当时还不太富裕的祖国撑门面用的,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连续5次系统地谈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旅游”这才以一种经济产业的身份进入大众视野。

整个80年代,中国的旅游业都以入境游为主,除了朝鲜当时其他国家都还没有和我们建立旅游合作关系。

直到1990年10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新的出境游暂行办法(《关于组织我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办法》),“新马泰”一跃成为普通国人可以出国游的*站。

之所以选择了这3个国家,一方面是出于当时的外交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三个国家有着大量的华侨,毕竟这个暂定办法还有一个附加要求,就是中国公民出国旅游,需要由海外亲友付费和担保,这样还能顺便赚笔外汇,一举两得了。

看到这么多条条框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马泰”对当时的国人有那种可望不可及的吸引力了,

实际上直到1996年,中国因私出境的旅游人次依然只有200万左右,和今天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国外游的选择不多,价格又太贵,国内游因为才刚起步,压根没有消费体验可言,整个产业的规模和活力都比较有限。

直到千禧年的来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对于消费者而言,想要出去玩,至少满足三个条件才行:有钱,有时间,有目的地。

而这三件事,在2000年前后几乎同时达成了,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

1999年9月,国务院决定设立“黄金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各3天,元旦1天,一番拆东墙补西墙,也能凑出个七八天的假期。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调休”这俩字逐渐变成打工人的紧箍咒。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的*年,我们的GDP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波赶上制造业造富浪潮的有钱人,开始攥着钞票四处寻找消费的机会。

两年后,2004年9月,欧洲29国获批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国家”。

钱,时间,目的地,万事俱备,中国人出国游的激情一夜之间被彻底点燃了,法国、瑞典、意大利、挪威、冰岛、西班牙,过去这些只在书本上、电影里见过的地方,忽然间走进现实。

对于国人来说,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次,欧洲29国获批后的第二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直接飙到3100万人次,相较于前一年翻了近3倍,各大旅行社推出的“8国10天游”、“10国12天游”等经典欧洲游线路,取代”新马泰”占据了人们心中旅游的新高地。

虽然说,欧洲的每个国家面积都不算大,但是一天逛一个,也确实有点太赶了,那些年去欧洲玩的“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可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把“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拉练之旅,体力太差都跟不上趟。

很多人到巴黎、伦敦做的*件事,也不是逛逛卢浮宫,望望大本钟,而是杀去奢侈品店,买空路易威登。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跟团游都算不上“旅行”,充其量就是去“打卡”和“代购”。

而这种极简风旅游产品能够问世,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推手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就是号称“出境游批发商”的民营旅行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众信、凯撒、华远、和凤凰假期。

为什么叫“批发商”呢?

说白了,就是不接触游客,也不开发景点,而是在中间做一个打包整合的批发工作,和过去国营旅行社的那种“从总社到各个地方分社”的水平分工模式不同,2000年后随着旅游业逐渐市场化,旅游行业为了能高速运转起来,开始出现了上下游垂直分工。

起初凯撒和众信它们就是中游玩家,对上负责采购门票、机票等这些旅游资源,对下负责把资源整合设计成旅游产品提供给门店销售,这些“8国10天游”的热门路线,最早就是它们嗅到商机后精心设计的。

可别小看了这些中间商,在新世纪头10年,中国旅游业的许多游戏规则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可以说,“欧洲游”能大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些总设计师。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候的人们也不觉得这种旅行产品有什么问题,能拍几张照片,多买点纪念品,这就是当时很多人对“旅游”的全部理解。

也就是那几年,中国游客因为不文明行为在国际上受到了非常多的批评,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名胜古迹等等成为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

这个事情说小不小,说大还真有点大,毕竟当时我们已经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国际形象维护还来不及呢,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2006年9月,终于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都被惊动了,连官方都直接站出来呼吁出境游客们可长点心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他国家刚富裕起来出门见世面时,也都有这些通病,融入世界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

而在国内游领域,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15、6年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做旅游是一个朝阳产业,有大钱可赚,这一点从旅行社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1995全国旅行社数量是3836家,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6倍。

玩家多到溢出,竞争也逐步升级,为了能更吸引游客,价格战就变成了许多旅行社的必由之路。

团费几百块就能港澳游,几十块就能跨省游,听着很诱人,但是羊毛总得出在羊身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抵达目的地后,各种没有底线的“强制购物”和“天价菜单”,这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是用尽浑身解数整治,直到2013年出台了《旅游法》才有所收敛。

不过说实话,这些现象至今也无法彻底根除,一个是游客确实预算有限,更重要的是只要旅游行业的恶性竞争没有停止,低价团就永远有市场,消费者一直被旅行社和导游牵着鼻子走,非常被动。

但往远了看,真正的选择权还是掌握游客的手里,当年轻人对旅行的体验和行程的自由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就会用脚投票,直到过时的商业模式被淘汰出局。

2013年,携程、去哪儿、艺龙等线上旅游网站展开著名的OTA烧钱大战(OTA:Online Travel Agency 在线旅行平台),出去玩可以打1折的专车、吃免费的外卖、甚至还有9块9的豪华大床房住,烧资本的钱,享白嫖的乐,这样的好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随着线上旅游的兴起,“自由行”的理念根植进每个年轻人的心底。

如果说传统旅行社是靠信息不对称来挣差价,靠集中采购,设计标准化的线路产品来吸引消费者,那OTA就是把一场旅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码实价地摊给你,想怎么组合,你自己定。

脱离了跟团游的限制,最近几年,中国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也再次发生了变化,三亚、重庆、杭州、佛山、大理,每一个“网红城市”的诞生,背后都是数以万计的经验贴和攻略推选出来的。

和过去追求“7天8国”的人们相比,如今的年轻人不再追求旅行的效率,而是强调旅行的体验,他们可以为了一口地道的“鱼生”专程跑一趟顺德,也可以在洱海边上的民宿里一躺七天啥也不干。

喜欢美食,喜欢探索,特别容易累,这才是当代旅行者的标签,旅游已经从一种奢侈消费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当然了,这种旅行方式的转变,目前也仅限于年轻人,但是对于我们的父母、长辈们来说,这个学习门槛还是有点太高了。

所以线下的传统旅行社业务,正在变成一门为中老年人服务的生意,旅游大巴车所到之处,都是丝巾和相机的天下。

不过,甭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过去三年,生意的差别都不大,总之就是谁也笑不出来。

资产较轻的OTA尚且没能逃过巨额亏损,传统旅行社更是近乎全军覆没,旅游从业者,真的可以说是度过了非常需要毅力的三年。

大家心心念念的都是一个问题,旅游业还能回到2019年吗?

答案是,短期内恐怕还有些困难,毕竟疫情对于整个行业的结构性改造,并不会因为疫情封控结束而消失。

出游人数虽然看上去在激增,但是跟疫情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家对于第二波、第三波疫情还处于观望态度。

更何况,就春节这一波的机票、酒店价格,好比是要报复性一把把失去的三年赚回来,也打退了很多人出游的心。

好在,春天总会来,3年来,我们的旅行方式从出境游,退回国内游,再退到草坪露营,出行半径是缩短了,放飞的心却越来越强烈。

就像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我们有过对“新马泰”的憧憬,也有过对欧洲游的盲目,但最终还是回到旅行的本质:生活在别处。

世界这么大,我们还是一起出门去看看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