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全球最 大的船舶订单,被这座小城拿下

靖江船舶制造的发展,既是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在承接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4-06-17 07:51 · 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 竹芒

日本是全球造船业的大国,曾经多年霸榜世界第 一,如今仍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但在中国,却有一个县,在造船业上正面打败了日本!

这个长三角的江边县城——靖江,不过是江苏省泰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却成了全球造船业都不敢撄其锋芒的“巨无霸”。

如今,中国造船的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世界第 一,靖江吃下了其中最 大的一块“蛋糕”。

如果靖江船企出问题,全国1/5的船舶将无法交付,全球1/10的船舶都要难以出坞。来自希腊、新加坡、日本的船东,全都要发脾气了。

“不愁没订单,愁的是没有足够的产能去吃订单。”这句颇为凡尔赛的话,却是靖江真实情况的写照,因为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

“全球造船看中国,中国造船看靖江”,一句话可见其江湖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红海局势影响,集装箱价格狂飙,船舶需求也开始激增。新一轮造船周期已经启动,机遇降临。从靖江的身上,能读出中国造船业的前世今生,发展愿景。

在中国50多个沿海城市,近30个沿长江城市中,为什么脱颖而出的,是靖江一个县城?

靖江的未来,还有多么巨大的想象空间?

01

靖江造船,究竟强得有多离谱?

如果把2023年全世界的船舶新增订单量按照地区排名,那么这个榜单应该是这样:

第 一名,中国(64.5%)

第二名,中国江苏(32.9%)

第三名,韩国(19%)

第四名,中国江苏靖江(13.9%)

第五名,日本(12.3%)

更离谱的是,靖江造船业在全球的份额,还在进一步扩大。

拿国际上衡量造船业的三大指标来说:

论造船完工量,2023年,靖江全市完工82艘838.94万载重吨,占全国19.8%,全球10%;

论手持订单量,2023年,靖江手持286艘2881.5万载重吨,占全国20.7%,全球11.3%。

论新接订单量,2023年,靖江新接142艘1485.5万载重吨,占全国20.9%,全球13.9%;

发现没有?靖江在新接订单量上占比的份额,比手持订单量份额更高,两者又比造船完工量的份额更高,可见趋势极为明显。

一个县级市,何以造船业独步天下?

实际上,靖江奇迹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的,时间并不久远。

作为一个周期性非常强的行业,船舶制造业的中心也历经多次变迁,从大洋西岸的大不列颠,再到隔壁岛国日本、韩国,再到上世纪90年代逐渐转移至中国。

靖江造船业的腾飞,正是在这一波产业链转移中,把握住了时代机遇的结果。

但问题来了,靠近大江大海的区域那么多,光造船集群中国就有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为什么偏偏是靖江抓住了时代红利?

在我看来,靖江的崛起取决于三大因素。

02

首先,在造船业发展的过程中,靖江把错位竞争发挥到了极 致。

一来,是靖江与国内、国外的其他船厂错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今日中国最 大的造船小城,发展造船才五十余年,相比起200公里外的江南造船厂150余年的历史,都难以说是历史悠久。

而这个后起之秀,最开始也只是造木船的,买家就是扬子江边打渔的人。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营靖江造船厂”造的也是大家都能造的系列,比如水泥驳船、钢制驳船等。

因为大家都会造,全球订单又陷入平缓,一时间,产能过剩成为国内船企普遍面临的问题,“国营靖江造船厂”账面上躺着的利润,变成了负数:亏损一千多万,负债七千万,几百号人濒临下岗。

转折点出现在1994年。这一年,一个决定靖江造船命运的人物出现了——袁凯飞,他被任命为靖江造船厂厂长。

“企业要大发展,就不能再造低门槛的小驳船,要造就造万吨级的远洋货轮。”

可旁边不远处就是造船“巨无霸”上海,已经掌握着好望角型散货船、阿芙拉型成品原油轮、VLCC系列等多种船型,手持全国1/3甚至一半的订单,靖江怎么才能“虎口夺食”呢?

袁凯飞将目光瞄准了“大厂不愿造,小厂不能造”的市场空缺,专做1万—5万吨的船型。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得太对了。

虽然第 一笔订单——香港船东的两艘1.2万吨散货船,让靖江造船厂亏了2500万元。但是一炮而红!

因为这不仅是靖江造船厂的第 一艘万吨轮,也是国内地方船厂的第 一艘,直接震惊全国造船业,连带着江苏乃至全国造船企业,都开始实施万吨轮技改。

更重要的是,国际船东也都围了上来。在首艘万吨轮下水后的一年里,印尼船东2艘17500吨油船、塞浦路斯船东6艘14000吨多用途船、2艘8000吨多用途船等订单,接踵而来。

实际上,这一战略定位也契合了当时全球的船舶制造业分配。

彼时,日、韩因逐渐走高的人力成本,已经无力再主攻散货船、油轮等传统船型,转而向有高附加值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制造转型。

但传统船型的需求并未消失,靖江正是通过全球市场的错配、国内市场的错位,扎稳了根。

二来,是靖江当地企业的错位布局,“狼来了”的故事,并没有发生。

走进21世纪,国营的“靖江造船厂”已经改制成了江苏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

当地也开始引进其他龙头,新东方和新扬子相继在靖江落户。

原本以为是“鲶鱼效应”,少不了腥风血雨。结果入驻两年以来,想象中的厮杀并没有发生,反而是强强联手,让靖江的造船名声,更大了。

2010年靖江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过造船大市大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

关键在于,3家主营的船型不同,当时新世纪重点发展5万吨散货船和7万吨级的油轮,新扬子主要生产3000标箱集装箱船,新东方则主打起重工程船,以此避免了重复接单、压价竞争的局面。

有意思的一幕是,2007年新扬子、新东方先后在新加坡挂牌上市,后来二者还主动帮助"老大哥“新世纪运作,争取在新加坡上市。

03

第二重因素,是脱胎于本土传统产业,形成的完整产业链的优势。

这也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有别于珠三角等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

与珠三角腾起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村镇工业园发展不同,长三角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发展传统,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家工业企业——上海洋炮局,就诞生于1862年的上海。

具体到船舶制造,唐朝在江南设置的造船工场就有十几州,仅江苏境内就有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和扬州等处,尤其是设置在扬子县(今仪征)的船场就有十处之多。可以说是历史底蕴极为深厚。

今天,全国船舶海工产业集群——“通泰扬”(南通、泰州、扬州),就位于苏中地区,靖江属于核心地带。

在这里,从船舶设计、建造、涂装、配套设备制造,再到检验检测,都可以一条龙实现。

光是靖江,就有船舶修造(拆)企业16家,配套企业200余家,船舶的锚链、刷的油漆、配的管道、电缆、泵阀,都由当地配套。本土化配套率达到40%以上,三大主流船型本地配套率达65%。

产业的集聚、配套,不仅仅降低了以靖江为代表的“通泰扬”的造船成本,同时也让企业的造船的效率显著提高。

过去,在靖江造一艘船要两三年,现在得益于完善配套,快的40多天就能出厂一艘船。

今年4月,靖江造船“老大哥”新时代将这个周期缩短到了29天!一台21万吨双燃料动力散货船,从下水到试航前的所有工作,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完成,直接刷新码头周期记录。

和那些开足马力抢在新关税政策落地前赶往码头的船只一样,赚钱就是和时间赛跑。

当前受红海局势影响,苏伊士运河再次“关闭”,船东的运输效率大幅下滑,必须更快更多地投入运力,才能提高贸易效益。

显然,靖江的超快交付周期,帮国际船东赢得了海上赛跑的时间。

从龙头企业新时代和新扬子来看,外贸订单也高居90%,来自希腊、新加坡、日本的船东,是重头。

04

第三重因素,不得不提这片9成以上是民企的背后支持者——地方政府,在整个船舶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真正发挥了“调控”的艺术。

我这里主要说两件事。

一是有作为,帮助做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浙商传统,作用到造船行业,靖江原本属于苏中地区,在长江这头,隔江相望的正是当下有着“华夏A股第 一县”之称的江阴。

曾几何时,苏南的江阴代表着富庶,苏中的靖江代表着落后。实现经济的“跨江”,是无数靖江人的梦想。

结果这事还真成了,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一个“文件上没有、惯例上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没有”的情况下,江阴和靖江成立了全国首 个跨江、跨行政区域的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也是这时候,如今成长为“中国最 赚钱的船厂”、中国最 大民营船企的扬子江船业,迁入靖江,这才有了“新扬子”,并带动一众弟兄发展。

一是有所不为,对被市场打趴下的船企,敢于“见死不救”。

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并非说地方政府“冷血”,相反,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能者上,庸者下。

如今靖江老一辈造船人,或许还记得新世纪(新时代)、新扬子、东方造船三足鼎立的盛况。但如今,东方造船这个曾经的龙头企业、中国机械500强企业,已被宣告破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市场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其对资源配置的效果,也能发挥到最 佳。

05

靖江船舶制造的发展,既是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在承接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一个典型案例。

靖江靠着成本可控、交付周期短、性价比高,在全球船东那里赢得青睐,如今也不得不同日韩等过去的“船老大”那样,面临着人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困境。

下一个造船中心,是否会同消费电子等制造业那样,转向劳动力更廉价的东南亚或者第三世界国家呢?

在我看来,短期内是不可能的。

船舶制造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其也同样具有技术门槛,以靖江为代表的“通泰扬”、长三角地区,崛起并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同样依托于过去千百年来此地的水运发展、船舶制造,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发展。

可以说,靖江是人力成本叠加技术成本,整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材料、设计、制造的所有成果,聚集的是中国多年发展的庞大积累。正如同其在当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的背景下,已经加码研发生产LNG双燃料动力船等高附加值船型。

不被时代落下,或许这才是靖江跨越周期发展的秘诀所在。

参考:

刘沛安.江苏古代造船与水运[J].江苏船舶,1982,(02):51-56.

杨秀峰,张道平.“借船”出海“错位”发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12-25(001).

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研究|平沙通海——明清以来江南造船简史

国海证券:船舶制造行业深度报告:周期轮回三十余年,夜色渐退蓄势扬帆

国金证券:大周期景气上行,中国造船引领全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