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达晨体育系之路:投了6家公司,投资策略剖析

达晨创投成立15年来,文化传媒产业一直是投资重点,很早就开始关注体育行业。从2008年至今,累计投资了6家体育企业,这个数字算得上国内基金中投资体育类项目最多的,在圈内一度还因此产生了“体育达晨系”的叫法。
2015-12-08 09:00 · 经济观察报 李娟

  我印象特别清楚,那是2011年年中的一天。当时项目组及主管合伙人尽调后,就请我尽快去企业考察。我那时正好到北京来,然后就去见了体育之窗的董事长傅强女士,那次见面可以说基本上我就决定了要投这个项目。我回去后就跟项目组交代,这个事情赶快推。

  当时内部一度还很疑虑是不是要投。原因有两点,*体育之窗当时虽然名字叫体育,但是实际看上去好像跟体育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它把体育场馆包过来,进行改造、运营,引进一些酒吧和体育娱乐,再转租出去,特别像一个“二道贩子”;同时,内部还有一个疑虑就是这个项目当时静态估值有点高,项目组那边压力也非常大。

  后来我直接拍板定了要干这个事情,为什么?一方面是出于职业敏感性,另一个方面还是我前面提到那个原因,我一直坚信随着经济发展,体育这块的消费也一定会发展起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在这个大前提下,很多问题就可以迅速梳理清楚:比如体育之窗当时确实不是一家纯粹的体育公司,但它离体育很近。场馆是可以做体育赛事和娱乐的,想要搞相关产业从这块切入是最快的,绕不开;而相比产业链上的俱乐部、媒体还身处体制当中,场馆运营又是最市场化的。

  美国就有一家全球*的专业做场馆运营、现场演出及体育赛事推广的公司叫AEG,我们当时尝试把它和国内体育公司对标过,后来发现只有体育之窗距离这个模式最近。

  场馆其实是体育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连接体。虽然当时中国的很多体育赛事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你对比欧美就会发现最为热门的赛事,无论篮球还是足球都必须依托于大型场馆。中国体育一旦发展起来,体育场馆的效益自然也会出来。

  所以当时我们的分析是,尽管很多体育场馆那时候都是闲置的,闲置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个市场化去运作,*就会把这些场馆救活。你要知道,在此之前体育场馆大多是事业制的,常年国家财政拨款甚至还会亏损,现在有人不仅把原来的亏损弥补掉了,还设法把它变成一个盈利的东西,体育场馆这边首先是非常乐意的。

  我们了解到的另一个情况是,但凡大一点的体育场馆一个省就一到两个,全国下来可能就二、三十几个。虽然体育之窗当时只拿下了三、四个场馆,而它首先在北京把工体运营的非常好,以此做了一个示范,这样就很容易推广开来。所以当时我们跟企业制定的目标是加快拓展场馆,而不是财务指标。

  道理很简单,稀缺资源有独占性,我们觉得体育之窗做这块有*优势。

  想清楚了就要尽快拿下。所以达晨当时对这笔投资推动非常迅速,从尽调到决策完成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而我们那时正常投一个项目平均时间是两、三个月,有些项目要跟上一两年才会决定投。即使到现在,体育之窗也算得上达晨决策周期较快的项目之一。

  今年11月初体育之窗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经过过去4年多的发展,它以体育赛事运营推广和体育休闲服务为业务支点,借助中国之队赛事、中超联赛、NBA中国赛、CBA联赛等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及其培养的体育爱好者,已经打造出了一条覆盖赛事、场馆、体育迷、衍生商品及服务的多维度产业链。

  除此之外,公司是一系列国内优质赛事和俱乐部的长期合作伙伴,服务内容包括赞助、票务、游戏、特许、包厢、球迷会等。仅今年上半年利润就实现4000多万,这些成绩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当年的判断。

  在投资体育之窗之后,我们又很快投了一家体育类媒体公司——体坛传媒

体坛传媒作为媒体隶属于中游,它旗下的体坛周报是*大体育报。三年前体坛传媒开始从媒体向体育产业转型,今年原有的传统媒体收入已经由原来结构中80%下降到了35%左右,新开拓出体育产业涵盖了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等多种形态。

  再之后达晨投资的蓝色火焰华录百纳进行换股,我们变成华录的股东,而华录本身业务中是有很多体育相关的;在2012年我们投资了一家做健身器材、健身服务、健康管理全产业链的企业英派斯;此外,还投资了一家体育旅游6人游公司。

  在过去7年多时间里,达晨在体育方面一共投资了6家公司。乍一听好像数量不多,但已经是所有投资机构里体育这块布局最多的,甚至有人戏称这些公司是“达晨系”。而且,我们投资的公司从上游赛事运营到中游媒体,再到下游制造,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有覆盖涉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