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投资策略
到今天为止,如果说达晨在体育投资方面最遗憾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在赛事版权这方面没有投资。
这不是说我们达晨没有投成有影响力大赛事,而是中国现在的赛事、尤其有影响力的赛事实在太少了,它是一种稀缺性的东西。
比如恒大这次亚冠夺冠,它的一张门票为什么最高能卖到3.9万?这说明好的内容是有人愿意买单的。中国体育一定不缺观众,不缺消费,我们缺的是好的内容。
今年10月份,华人文化控股的体奥动力以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未来5年的*版权,我当时知道这个事情后*感觉是觉得太贵了,但是后面琢磨清楚了,其实还是很值的。
所谓“很值”,*是说中国体育刚开始,你要有一些标杆的东西,事实上对标欧美相关数据,这个真不算太贵。而中国又有庞大的体育人群,以后体育一旦热起来,这个投入一定是有回报的;第二,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刺激下中超俱乐部的球员很可能将来会踢得更好,那就走向了亚洲和世界,中国足球真正的地位慢慢就显示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从大的方向来看,中国整个体育产业真正需要加强的是对内容上游的建设,即怎么能让更多的上游落在中国,有上游以后,才能带动中游和下游,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接下来在上游赛事布局这块,达晨会做些什么?我们会很关注一些有潜力的赛事,寻找合适的标的。同时我们会依托我们所投资的公司,和它们一起联合寻求一些上游赛事的内容。
比如体育之窗现在做了很多赛事运营,未来不排除自己就引入一些赛事,体坛传媒这方面也一直在往上走。我们肯定会大力支持它们这样的尝试,因为只有往上走才会更有价值。
所以达晨现在体育方面的投资逻辑很清晰:一方面我们布局了大量线下的资源和媒体传播平台,因为不论场馆运营、俱乐部运营,还是赛事运营,都离不开线下的依托和媒体传播,这些东西是有门槛的,我们过去7年的投资帮助我们首先把门槛稳住了,接下来还会不断夯实。
另一方面,我们会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互联网+类型的体育类新创业公司。46号文颁布之后,体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的创业者,基本上都从线上切入,而资本的介入也让这块热度一度飙升迅速。从我们角度来说,继续关注体育、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的体育团队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块。在过去一年多,我们看了非常多的体育创业项目,比如健身类APP,跑步类APP,教练类APP,自行车类APP等等。
今年6月份股灾之前整个市场一度非常疯狂。我们曾经看了一家场馆预订公司,还没签框架协议就被其他基金闻风抢走了,看的其他很多企业也都遭到类似哄抢,上半年确实太疯狂了。这也不难理解,整个资本市场很好,体育本身概念和政策也很好,好上加好,就会容易有大泡沫。
其实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在某种阶段,一定程度上你是要跟泡沫共舞的,你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理性的,那投资公司就什么都不敢做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能够在泡沫破裂之前把握住风险,也就是说你的安全垫应该怎么去做。
所以,尽管你看到我们过去一年中几乎没有怎么动手,但是我们一直在密切盯着,在等候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去介入。比如现在有很多体育类APP,已经把很多爱好者给聚到了一起,那么接下来他需要想清楚从哪里赚钱、能不能持续赚钱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体育方面创业的项目都跟这个很类似,就是都还刚刚开始,起步过程有很有地方都需要完善。
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开始意识到,体育这块的投资应该跟别的产业的不一样。我们最后寻找到的一个方向就是用产业、平台的方式去切入。
一周多前,达晨联合专业的体育研究机构维宁体育一同做一个“互联网+体育中国会”联盟,其主要目的就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交流和资源帮助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来寻找到创业所需要的东西,从而减少一些盲目性。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也等于找到了自己更精确的定位。虽然我不懂专业体育,但是达晨做投资15年,我们见过了太多了企业,也熟悉盈利模式的梳理,所以就可以给平台上创业公司做一些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层面相关的培训工作,比如创业找资金怎么找、怎么聚集、怎么交流……我相信很多人是急需这方面的指导的。
这个平台的价值不在于一个两个的单独项目,它更像一个跑道,在这个跑道上,将会有不同的车在跑。平台搭建起来以后,接下来会不断有各种创业者进来,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如果某某成员做的更久一些,它的模式更清晰,我们可能后续就投资了。
所以,如果说我们原来投资是一种散打的办法,即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去广泛寻找一些项目,那么接下来一个基金想要打造出自己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思路,我们的做法就是走专业化的投资道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