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爆了我所知道的投资人之后,有人说我写的不是鸡汤,是鸡精汤。好吧,这次我试着直接搅鸡精不防水了。
PS:和标题同名的那家创投服务的同学不用太紧张,不要以为你们取巧取了个这样的名字就能做三个代表了。我就不细说你们创始人在某个投资人的内部会上被台下群喷“你们的模式根本就没意义”这件事了。
孵化器?中国的YC?别让我笑了
这个其实是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原因,因为我至今无法忘怀中国孵化器给刚入行的我冲击性的印象。在大多数创业者和曾经没有入行的本人眼中,孵化器就是那些诞生下一个百亿科技公司的地方。
但是在中国什么叫孵化器呢?大致上有两种,开一家房地产公司管自己叫孵化器。另一种是开一家培训公司管自己叫孵化器。
那为什么不管自己叫房地产公司或者培训公司呢,对不起人家既干不过传统房地产,也干不过老字号培训。
大多数国内的创业孵化器都是这样的:注册一个创新创业型企业,找当地政府的关系拿块地,万事大吉开始租办公室。
比如说评论尸之前有过合作关系的某个上海的小微创新企业孵化器,他们的主要模式就是上面这一类型,不过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觉得:
“嗯,我们*的特色是创新。”
“诶~你们这里还能远程孵化,就是不到你们的地点去办公。那也要交 59800 么?”
“是的。”
“但是,我不用你们的办公室啊。”
“嗯……我们*的特色是创新。”
不过老实话我觉得这种模式还算好的,起码创业团队能捞到一个便宜的办公地点。另一类就比较奇葩了,以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天天有 PR 打电话过来要发稿的)某百倍加速器来说,他们主打的是培训和课程,宣传中一直说自己是中国版 YC,孵化器官网上一堆知名投资人背书,而其中*的特色是:不提供创业场地。
为什么国内根本不可能出的了 YC 呢?原因很简单,恰恰是因为国内就缺少这些导师。在 YC,每个你所能见到的老师都是只在 YC 工作的全职导师——他们都是 YC 的合伙人,他们都是因为曾经在产品或者技术上的成功而积累了巨大成功的人,而不像国内的许多投资人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以投资经理起家走上神坛。
最为可怕的是,即便是那些曾经的以产品以代码起家的创业者们,在经历了中国创业环境伟大而神奇的现实扭曲立场之后也开始变得神神叨叨了。
比如某百倍加速器上提到的那个一步一步写代码做论坛起家最后被企鹅收购跃身中国草根站长偶像的传奇男子,现在也沦落到了靠生辰八字来筛创业者的地步。而另一位在华为、百度都干过技术岗位的知名投资人他的创业经历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华为工作了三年,从事的是技术工作,他用三年的积蓄在北京买了套房子……”
忘了说了后面这位投资要看星座,而且不投处女座。
好吧,你说你要真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学设计的,搞开发的,你需要一群要产品没搞过产品,谈 Coding 三年都没碰过 IDE,做访谈的时候还一脸自豪的说“我一般投项目要先看看创业者的星座和生辰”的人,来指导你怎么从一个灵感做成一个 Demo?
嗯,那你还是别创业的比较好。
为什么我认识的人都成了投资人?
在中国,创业投资是一门新兴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
“100 天,100 倍”——这种 Slogen 打出来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信吧?现在天使轮大多都融100估1000,十倍是 1 个亿,百倍是 10 个亿。中国真正值十亿的公司用 Excel 列一下都嫌牛刀杀鸡,一个 TXT 就能搞定的事,创业者凭什么有自信跟了这些投资人就能让自己的项目变成十亿公司了?
然而事实也是如此,真正的明眼人都知道在中国把钱投在哪才能获得真正的百倍回报率。而那些看起来并不明智的人,似乎也并不在意自己的钱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换句话说,你的项目究竟怎么样根本没关系。
毕竟中国的许多投资人(尤其是明星投资人)重名大于重利,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在于挑选合适的捧哏者让自己变得更红,以享受在各种无意义的创业大会上高声宣讲自己根本不可能复制的成功学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只要能在 Demoday 上振振有词,PPT 做的精美绝伦,甚至连产品都没有靠一个灵感就能滔滔不绝讲一个下午,那分分钟都能促成一桩厕所里 5 分钟敲定千万估值的美谈。
但是如果创业者不是捧哏的料,那就对不起了:
如果你的产品概念是全新的——“不好意思,我们不投看不懂的项目。”
如果你的产品特别好——“不好意思,你的竞争对手有先发优势”
如果你的产品占有率高——“不好意思,你有商业模式么?这么大流量不变现是负担啊呀~”
如果你的产品营收不错——“不好意思,你已经过了成长期了,我看不到你们业务的发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事记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