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公司做市沉浮录:别再和我谈做市了好吗?!

越来越多公司选择退出做市。2016年,仅有77家(剔除退市企业)做市企业转协议,而今年上半年就有194家做市公司转协议,是去年全年的2.5倍。挂牌的公司减少,新挂牌选择做市的公司又变少,同时做市转协议的公司增多,这就是目前新三板上的现状。
2017-08-31 09:39 · 微信公众号:读懂新三板 武亚玲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的公司还会不会选择做市?

  董秘袁源起初坚信做市制度将会加速新三板的“纳斯达克”之路;但如今再度谈起做市,他表示自己有些后悔,“当初帮助公司启动做市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他随即摆手表示看得开,“因为谁都不可能预判未来,你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评论过去的选择。”

  另一位董秘杨菲则开始重新思考做市这件事情:是否有必要做市?做市商是否真的能帮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为了促进流动性,所需要支付的代价是否值得?做市是当下最合理的选择吗?

  在她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做市不一定能解决流动性问题,但为了寻求做市,中小企业付出的代价是割肉,是放血。

  杨菲表示,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她的公司一定不会选择做市。

  越来越多公司选择退出做市。2016年,仅有77家(剔除退市企业)做市企业转协议,而今年上半年就有194家做市公司转协议,是去年全年的2.5倍。

  挂牌的公司减少,新挂牌选择做市的公司又变少,同时做市转协议的公司增多,这就是目前新三板上的现状。

  新三板做市何以遭遇当前困境,值得当下每个市场参与者深思。

“割肉”起高楼

  2014年8月25日,马丽的公司成为新三板首批做市公司之一。这家2012年挂牌,一直没有什么交易的公司,股价和流动性瞬间被激活了。

  做市系统上线*天,很多公司股价上涨达到50%甚至100%。首日的暴涨,就像上市公司新股首日开盘涨停一样。这是做市带给市场参与者最直观的冲击。

  “我们当时坚信新三板是未来的‘纳斯达克’,而做市转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提早参与其中,未来差不了”,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

  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2014年10月至12月,新三板市场单月成交额由14.5亿元增至31亿元,翻了一番,其中做市成交额由3亿增至8.7亿,而在此期间新增挂牌家数不过340家。

  大量挤进来的资金在围猎少数标的,这就是当初的情形。

  2015年3月18日,做市指数正式推出后,一路走高,4月7日创下了2673.17点的最高纪录,占比不足两成的做市公司撑起了新三板市场大半的成交。

  很多做市公司股价不知道翻了几番,也不知道融到了多少钱,不夸张的说,那轮牛市对它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台提款机。

作为新三板明星股,联讯证券在大牛市中融到了37.91亿元,目前交易量和换手率一直居做市企业前列;

曾拥有33家做市商的明利股份,交易非常活跃,2015年3月,一举融到15亿,放在当年,怎么看也是一家不错的公司。

  市场的疯狂让更多人闻风而动,到2014年底,做市公司家数已经由43家增至122家。

  袁源所在的公司为了赶上那波行情,由大股东将股票低价转让给两家做市商,2014年底就开始做市。做市后公司股价很快之间涨到了十几元,为了以最快速度融到资,公司马上以5元的“低价”定增融资,引入个人投资者和4家做市商。

  当时市场变化太快了,甚至连券商也准备不足。

  整个做市商圈子更重视前期投资部分,也就是筛选标的、价格谈判。至于策略方面,更多是在如何为这只股票勾画做市后的股价走势,简单粗暴的说就是“坐庄”,什么时候吸筹让散户进场,什么时候震荡洗盘,什么时候拉高。

  像马丽这样的首批做市公司,当初选择做市的原因很简单,“做市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交易方式,希望能够提高流动性、活跃交易”。

  由于马丽的公司比较受市场青睐,流动性和估值都上去之后,融资也没有落下。做市带给这批公司的,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期。

  事实上首批做市公司也是新三板市场中*的标的,部分企业甚至不输上市公司,“总体来说还是优质公司的投资价值通过做市商制度开始释放了”。

牛短熊长

  但是疯狂并没有持续很久,在2015年4月7日做市指数达到最高2673.17点后,市场很快就开始让人看不懂了。

  “从7块钱涨到30多块钱,转眼又跌到5块钱”,董秘杨菲说不能理解,做市的股票也能一买就涨,一卖就跌,“7手的买单就让公司股价涨了20%,你觉得这合理吗?”

  看着整个市场价格上上下下,杨菲的心绪也在大起大落中挣扎,那段时间公司股价像过山车一样,这位年轻的董秘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这个爆发又骤冷的市场,出现了各种让人怀疑人生的奇观:连续无量下跌、长时间价格倒挂、做市的比不上协议的……

  在一片萧条中,袁源的公司还算好的,股价没有出现太离谱的暴涨暴跌。某种程度上说,是当初的低价增发“救”了公司。“只能说庆幸当时市场没有给我们机会高价增发,当时我们也计划*轮定增完成之后马上启动第二轮、第三轮,只是市场变化太快了。”

  大部分做市公司当时选择在股价走高之后进行高价增发。“现在来看当时估值特别高、找了很多机构、融到特别多钱的公司过得未必好。”

  “在新三板市场发展太好、流动性充足、股权分散、高价融资”,这些在市场疯狂时看起来风光的事情,后来证明全是坑。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放在2015年,公司得有多开心。而如今,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异议股东问题融资、并购、IPO遇阻;因为做市流动性好跌得惨不忍睹;因为高价融资,在股价下来之后,再也融不到钱。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起初大家都觉得新三板会成为独立的交易市场,很多公司、投资者和机构都是按照交易市场的思路来布局的,现在全落空了。

  股价跌下来,很多公司的流动性和融资直接就被堵上了。最常见的例子是这样的,眼睁睁看着一只股票价格已经跌了80%,个人投资者眼馋得很,可就是买不到。机构拿这个价格和公司谈定增,公司也根本不会答应,觉得公司被严重低估。

做市商的罪与罚

  市场持续低迷,所有的怒火都发在了做市商身上。

  低价拿票,是做市商最被市场诟病的地方。做市制度刚开始推行时,一个公开的潜规则是:做市商不断压中小企业的拿票价,以拿到50%甚至更高的差价。有做市商希望按净资产报价,有做市商希望按净资产再打个折,更有甚者,每股压到1块钱。

  董秘袁源所在的公司本打算首批做市,与几家做市商一番博弈下来决定缓缓,“压价太狠了,当时券商也比较着急推进首批做市,我们只能暂缓了。过了两个月再沟通的时候感觉好一些了,为了赶那波行情,我们也割肉做市了”。

  袁源说做市商希望以一个相对安全的价格作为做市成本的起点,可以理解。但马丽对此并不认同,“我这不是白菜,那么低的价格为什么要给你?”

  后来随着市场的火爆,做市商为了抢标的,也开始随行就市。“三根阳线颠覆三观”说的不仅仅是散户。

  牛市中,不少做市商高价拿的票,在2015下半年也难逃被套的命运。随着市场走熊,做市商拿货价格也理性了很多。

  除了低价拿票,对做市商质疑最多的还有,没有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一般都认为做市商越多的公司流动性就越好,其实也许因果关系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并不是做市商带给公司流动性,而是由于公司质地好,流动性活跃,才吸引做市商加入。做市商并不能为市场创造流动性。

  其实坦白讲,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市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提高流动性、关注度,这是很重要的;而且新三板不仅是个融资的平台,还有规范的作用,这对新三板公司的后续发展很重要。

  “在市场环境变化之前,做市商的交易中介作用很突出。”马丽说。但现在的她已不愿过多评价做市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股价忽上忽下,更不希望有个失真的股价挂在那里,但我们曾是做市的受益者,还是要感谢做市商的。”

还要不要做市?

  经历了大起大落,很多公司已经真正“看开”了。

  “我们公司目前对做市这块已经关注很少。无论公司在哪,不都要靠业绩支撑吗?”马丽说她的公司正处于转型期,三个副总,两个常驻外地开展业务,一个经常各处飞谈业务,她也无暇每日关注K线,“所以你现在问我对做市的期待,我肯定说没什么期待了。”

  经历过股价几个来回的暴涨暴跌,她已经不再对市场对做市商抱有过多期望了,“一直以来我们都没有什么负面消息,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也很好,董秘告诉我披露半年报后股价不涨反跌,整个市场氛围感觉就不对。”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指望做市商帮你维护住股价,根本不现实,在商言商嘛。马丽说,“市场不好不能全指望做市商,这也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事情,业绩才是最重要的,股价表现不好以后我们可以分红。”

  这方面,董秘李鑫和马丽的看法一致。李鑫认为,无论公司选择什么样的资本运作道路,首先还是要先把业务做好,商业模式要靠谱,盈利模式要清晰,结合这些去设计资本运作路径。

  李鑫所在的新三板公司,市值超百亿,2016年逆市而上,选择了做市。

  “现在很多好公司选择不做市,但我们和他们理解不同,我们在挂牌前就决定做市,因为我们希望交易活跃,也希望借着新三板市场给企业定价。”

  李鑫所在公司的主要诉求为定价,“协议转让的价格断断续续,定价说不清楚,容易受到质疑。但做市每天都有相对稳定公允价值在那里,我们的很多股东都是实力强、体量大的知名投资机构,透明、持续、稳定的公允价值对他们很有意义,对我们后续业务开展和资本运作也有很大帮助。”

  当然,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会不一样。袁源相信,股转系统一定会基于现在的问题,推出新政策。只是不知道这个大家期待已久的新政策何时落地?

  未来的路还很长,眼下没人知道做市制度未来会怎样。

  (文中所有人物皆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懂新三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