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薛军:用创业的心态做投资,与企业共同成长

我思考过那次创业失败的原因,问题很多。但我知道我下一个要做的事情,必须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扎实,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能“虚”,才能成事。二是,要找一个巨人肩膀做基础,借助一个有公信力的舞台,才能有机会成大事。
2016-09-12 09:15 · 投资界 喜乐

截止9月12日,兆易创新(603986)的股价为169.28元,自8月18日A股上市,连续收获17个一字涨停板。

薛军:用创业的心态做投资,与企业共同成长

  (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薛军)

  我做了万全的心理预设。想好无论即将要听到的术语多么晦涩,也一定要面色如资深内行。

  但我没有想到,薛军过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恍如隔世,恍如昨日。

初遇|牛犊不怕虎

  薛军的投资人生涯,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

  那时他只是一个海外归国创业的清华学子,纯理工男。机缘巧合下,他和大学时代的老师、清华科技园的创始人梅萌相遇,彼时他们在美国硅谷,在2002年。

  “当时梅萌梅总即将结束在硅谷的访问,送他去机场以前,我们在Macy’s百货里闲逛闲聊,问我要不要回国,到清华科技园工作,帮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这件事。”

  “我刚好结束了我上一次创业经历,以失败告终。”

  “我思考过那次创业失败的原因,问题很多。但我知道我下一个要做的事情,必须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扎实,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能“虚”,才能成事。二是,要找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做基础,借助一个有公信力的舞台,才能有机会成大事。”

  “清华、清华科技园,在我看来,就是那个肩膀。”

  “后来我才有所清醒,巨人的肩膀也不是那么好踩的,哈哈。”

  薛军说起这些话时,中途沉默过,陷入回忆。记忆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个厚重的需要庄严对待的黑匣子,一字一句都是开启14年前各样事件重演的钥匙。他答应了回国,在2002年8月,成为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当被问起为何毫不犹豫选择回国做投资,薛军畅然一笑:因为无知者无畏。

窘境|注定“携手”

  到岗之后,薛军即谋划着要像硅谷风投机构一样,开始募集一支创投基金。因为曾在美国开辟事业,同时因当时国内大环境不具备募集人民币基金的基础,薛军决定去美国募集美元基金。

  他用了3年。是的,3年一无所获。

  如其所说,“因为无知”。对投资的不熟悉,从前没有相关经验,没有过成功案例,让薛军光从募集资金就吃尽了苦头。而如果他选择放弃,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同样颇为曲折的故事了吧。生活总是教会人很多,可能在薛军身上,坚持是生活给予的最宝贵的一课。

  “我也没有那么傻”,薛军笑道。在筹集资金的那3年里,他也在寻找项目,为自己“练手”。薛军说得好:不能光融资,找项目也要同时进行,我开始学会“无中生有”。也就是在2004年秋天的硅谷,薛军找到了GigaDevice(即今天的兆易创新:603986)。

  由清华校友余军牵线,薛军认识了GigaDevice的两位同样出自清华的创始人。当时,他们手头只有1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加上两个创始人各2万美元的起始资金,还有一张静态存储器技术的发明专利,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身家。2004年春天,他们就在硅谷Milpitas的一间车库改造的办公室里创业了,做半导体静态存储器的芯片设计。

  “说真的,我一开始真没打算投他们。”

  放弃这个项目有太多理由。

  因为没钱投。

  因为不懂半导体这个行业。

  因为半导体行业巨头在美国已成定局,区区创业公司要想创下一片天,根本是天方夜谭。

  即使如此,薛军还是和GigaDevice的创始人朱一明和舒清明维持着联系,并快马加鞭地学习这个行业和相关知识;朱一明同样没有放弃薛军这位“潜在”的投资人。双方的坚持似乎开启了一场“不离不弃”的拉锯战,各自徘徊,直到某天下午。

  那天下午,薛军带着孩子在硅谷的一家4S店看车。他又一次接到了朱一明的电话,毫无例外地被再次询问,是否能够投资。似乎就是电光火石间,薛军脑中涌起一股坚定的意识: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薛军说:投你们可以,但必须回国做。美国半导体市场已经饱和,想要成功难上加难,唯有回国还有机会。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喜乐,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609/20160912403009.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