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安海镇有一座工业园,名为“恒安工业城”,是恒安集团总部所在地。你可能没有听过“恒安集团”,但你一定听过“安尔乐卫生巾”、“心相印纸巾”和“亲亲食品”,而这些品牌都是恒安集团的。
恒安集团不但品牌强大,而且业绩出众,2015年,其全年营收为244.5亿港元,毛利率约47.6%,经营利润超过61.5亿港元,是国内*的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其当下市值为829.10亿港元,比同在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还高近250亿港元。
执掌恒安集团的是许连捷,他是国内*批做卫生巾的企业家,推动了我国女性卫生习惯的转变。此外,他的商业思想和处事风格也颇有影响力,尤其对于福建的服饰圈,安踏董事长丁志忠、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特步董事长丁水波等企业家都说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拦不住的生意人
1953年,许连捷出生于福建晋江农村,他的童年是在饥饿中渡过的,睡觉则需去祠堂打地铺。“文革”开始后,他遭遇了两个不幸,一是自己辍学了,二是父亲被打成了“坏分子”,这迫使他早早开始工作。
许连捷不想种地,因为种不出几个钱来,他觉得只有做生意才能养家糊口,便开始卖鸡蛋、水果、芋头,还给人拉人力车。这些小生意让他积累了一些储蓄,家里的日子开始好过起来。
不过那时做生意是很危险的,属于“投机倒把”,被抓住就要挨批斗。许连捷自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但却没有放弃做生意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对策:假装下地干活,但锄头还没握热就溜了,去外面打听各种赚钱门路。
许连捷从这种早期商务交流中学到了很多,而且与外界建立了商业联系,不过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被人举报“不务正业”,被关进了“学习班”。
在“学习班”时,许连捷进行了深刻反思,不过反思的不是还要不要做生意,而是还要不要提篮小卖、小打小闹下去。
1979年改革开放,许连捷觉得“天上下金子”的时代来了,便很快行动起来。1980年,他将之前的运输生意进行升级,组建了汽车运输队;1981年,他又创办了后林劳保服装厂,从事代加工业务。
彼时,晋江有大量服装代加工厂,订单来自海外,稳赚不赔,生意非常红火。但这种好日子很快就遭遇了危机:1983年,美国出台针对中国内地的进口纺织品限额制度,使得晋江的代加工订单锐减。
为了应对危机,许连捷在同年创办了一家拉链厂,希望能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可遗憾的是,由于这项业务与服装业务联系紧密,而且都依赖国外市场,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许连捷当时非常着急,四处寻找商机,而商机在1985年出现了。
施文博也是福建人,20世纪70年代移居香港,改革开放后则回大陆做服装生意,与许连捷是同行。施文博在香港见识过卫生巾,知道是个好项目,回复许连捷说“可以一起干”。
得到施文博反馈后,许连捷还是觉得没底,于是又跑去上海做调研。他一位上海朋友的太太说曾经用过卫生巾,特别好用,就是很难买到。听完这话许连捷踏实了:这么好的产品当然要做了。
回到福建后,他便开始筹备办厂事宜,除了施文博之外,他还把安海镇政府拉来做合伙人,工厂就设在安海镇,取名恒安实业公司,品牌则定名为“安乐”,取“安全”、“快乐”之意。
三方的合作安排是:出资方面,三方集资136万元人民币,各占三分之一;分工方面,镇政府负责压台,施文博负责海外事务,许连捷则负责日常运营。
这之后,许连捷开始招聘、培训、投产,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可是产品一出来就出问题了:卖不动。
滞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需求乏力,二是价格偏高。
需求方面。当时卫生巾的主要消费者在大城市,而许连捷最初的策略是从中小城市往大城市做。这一策略让他做了很多无用功,他带着几个男业务员狂跑零售终端,却没能打开市场:那些零售店主不愿意进货,甚至摆都不让摆,说会影响食品销售。
价格方面。当时卫生巾主要由四家国营厂生产,产品规格是每包16片,售价一般为0.7元,而安乐是四家国营厂的竞争对手,同规格产品的售价则为0.9元。
贵的原因主要是原料成本太高。华商韬略查阅的资料显示,当时卫生巾的原料90%需要进口,国营厂有国家配给的外汇额度,花2.4元人民币就能换1美元,而恒安则没有外汇配额,要花5.6元人民币换1美元。
为了扭转局面,许连捷开始在产品设计上增加亮点,比如,他用两条背胶设计取代当时普遍采用的两点背胶设计,以使卫生巾更加稳固。
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并没有什么用,产品仍旧卖不动,工厂亏损严重,连工资都发不出来。1986年春节前,许连捷在安海镇的街上挨家挨户借钱,拿到钱后马上去开工资,总算过了年关。
痛定思痛,许连捷决定改变营销策略,先打知名度,去进军本来就有需求的大城市。1986年,他在财务极度吃紧的情况下,重金买下热播港剧《八仙过海》的片中广告,希望能打开局面。
他成功了,广告播出后,安乐卫生巾以所向披靡之势快速进入大城市,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80%,把四家国营厂挤到了角落。与此同时,许连捷还带领营销团队在中小城市铺零售门店,开拓基层市场。这番努力下,到1991年,安乐卫生巾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40%,为同品类*,“安乐”甚至成为卫生巾的代名词。
在辉煌时刻转型
安乐奇迹刺激了卫生巾行业的发展,花王、金佰利、强生等跨国巨头趁势进入中国,而国内也迅猛注册了四五千家卫生巾厂。
不过即便如此,安乐卫生巾也仍处于产销两旺状态,其10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其提货单甚至成了被倒卖的对象——100箱卫生巾的提货单被炒到1000元。
此时,许连捷完全可以继续享受安乐的品牌红利,但他却提出要进行产品升级。他的理由是“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危机到来的时刻”,大家都来做,很快就会打价格战,只有主动进行产品升级才有出路。
1992年,他提出“对标日本花王”的策略,并顶住资金和股东压力,将家当全投入到设备采购中。当年,他先是从日本采购了一台价值几十万元的弧形超薄卫生巾设备,升级“安乐”的生产线;其后,他又斥资1000多万元,采购了当时*进的、生产护翼型卫生巾的设备,新的品牌则定名为“安尔乐”。
与“安乐”相比,“安尔乐”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以现代、时尚、健康为理念,于1993年面市,结果一面市就大卖,并引领市场进入“护翼型”时代。
安尔乐很快就成为恒安的主要利润来源和主打产品,还于1999年获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有了安尔乐,恒安就形成了高低搭配的产品线,而且具备技术优势。
产品问题解决之后,管理的问题又出现了。
许连捷在恒安发展早期引进了许多亲朋好友,分给人们工作和股份,而伴随公司壮大,这种安排导致裙带关系滋长。对此,许连捷深感头疼,一方面,他不能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另一方面,他又不愿伤害亲友团的感情。一番权衡之下,他决定用上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许连捷的考虑是,公司上市就必须进行合规操作,从而清理运营中不合规的人员和制度,使恒安最终成为一家规范、透明的现代化企业。
这个办法很高明,但却遭到了亲友团的激烈反对。他们质疑,公司并不缺钱,甚至有丰厚的盈利,为什么要去上市融资,为什么要把好处白白便宜外人,而且要把自己人赶走?
面对质问,许连捷不厌其烦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规劝不合格的亲友高管把位置腾出来,他承诺,将会用自己的钱补贴那些生活困难的亲友。
一番运作之下,恒安终于在1998年12月8日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7亿港元,成为港交所当年融资*的一支新股。
上市后,劝退不合格亲友高管的行动仍在继续,许连捷希望彻底完成从家族治理到现代治理的转变。华商韬略查阅的资料显示:1999年上半年,他们劝退了41名创业元老,其中包括许连捷的舅舅,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起一套更加规范的财务系统。
这时许连捷踌躇满志,准备迎战当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宝洁,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前面等待他和恒安的竟是一场飞来横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