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大牛市下衰落投行的血泪真相:一两年的牛市一旦消停,估值立刻打回原形

不过有个市场,极端火爆:股票。当然,债市也非常好。股债双牛。股票7年后,再次迎来超级牛市。债牛也是十年不见。各地群众们开始热烈欢呼,中国式大投机之黄金时代,可以缺觉,*不能缺席。投资银行们,国内又叫证券公司,成为关注热点。
2015-06-09 10:11 · 新浪财经 吴小平

你以为的研究部

  不少同学想去当研究员。经纪业务和研究是一体的,讲多几句。

  券商研究部,最主力服务的是公募基金,因为一可以赚佣金,二可以年底争取机构排名。但形势并不太好。

  中国基金业,和其他国家基金发展的路子差不多,经过多年挣扎,发现主动管理往往无用,尤其在牛市,根本战胜不了指数。所以,公募基金指数型消极投资产品越来越多,层出不穷。这种消极投资,完全不需要卖方研究服务。

  公募基金增长相对为慢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更喜欢自己买卖股票,人人都是股神,根本不信任什么专业基金。杭州一地,各种股票俱乐部数以百计,周末活动,其乐融融。人民群众,相信炒股利润是国家大形势所给,他们可不愿意给什么券商研究服务付款。

  有些公募基金,特别无良,既腆着脸接受非股东系的券商服务,但就是不给什么分仓佣金,券商研究部敢怒不敢言;而有些大基金,有钱有人,一个大行业就能上3个研究员,那当然看得很细,深度往往超过券商研究员,就更不愿意给钱。

  现在的卖方研究员,*的价值,就是帮助公募、私募们举办各类上市公司会议,在旅游胜地搞大型策略会议,有的上比基尼节目。总之想方设法提供corporate access,混个脸熟,力求买方付款。

  我不是贬低研究。确实,中国券商的很大一块品牌资产,就在于研究。当一个众所周知的首席经济学家吐气发声,多少会在市场这个大水塘里,引发震动。而各家券商里地知名行业分析员,也有很大的杀伤力,他们的报告会对私募、保险公司的配置有影响。

  但是,现在各种数据是如此容易得到,行业知识的学习和分享是如此快速,经济学家们和研究员们供给开始过剩。

  一流研究员们已经看到末路。他们正在纷纷开设自己的微博微信频道,建立客户群,向市场直接销售观点,这是很好的避险工具和保险,免得被炒掉时一无所有,或者跳槽时可以有所凭借的筹码。对不重要的私募基金入群,有的大牌研究员还收费。

  信息在手,很多研究员已偷偷在做投资。当你的研究和你个人投资产生关联,这个问题就很严重,这里不展开讨论。大家慎独。

  大学生们,一定要注意这一定,道德、合规。将来你们会遇到这样的考验。最近有个人在微信上卖自己的藏书书,结果一下子全国粉丝给他汇了77万人民币,他就开始动了邪念。

  最惨的是机构销售经理。他们本来就是销售研究员的观点,去买方定期收款。如果研究员都开始直接向市场销售,那还要你做什么?中介功能就完蛋。不过,这个消亡的过程,还是需要时间的。至少四五线城市的私募或富有交易客人,还是需要大城市的机构销售员们。

  销售员们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想方设法。比如,很多机构销售员正在和交易员合作,研究如何扩大结构性产品系列,批发给银行,银行再卖给私人客户。产品可以挂钩股票、商品、指数、信用,让高净值客户去押注赌博。

  再说了,各家卖方每年在三亚的策略年会,还是需要销售员们去做服务生嘛。

  总之,现在传统券商的研究和销售服务,已不再是多年前那种威风凛凛。我想起一次销售服务。大概是在2006年。有次陪同两个资深同事去一个基金演讲。汽车行驶在长安街上,A销售员问B研究员,演讲准备得怎么样了。B研究员答,我看基金经理和分析员,就像看着大白菜,他们不懂。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准备,因为他们完全听我的,没脑子。

  坐在前座的我,对这句话印象太深刻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