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创业者要学会适当失控

“以终为始”地看问题、想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你可以每过3、5年做一个回顾、更新,不要太早的禁锢自己,也不要觉得这东西很虚,实际上它跟你的创业和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
2022-03-29 13:21 · 微信公众号:源码资本

创业是一场无穷的自我探索。只有个体不断修炼,才能带动企业成长。

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和核心高管,往往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迭代、团队高效协作、组织能力提升……这些挑战需要管理者具备*的心力、脑力、体力。除了不断吸引更好的人才之外,“反求诸己”是一个必须的修炼。

本期码脑「实用领导力」研习社系列课程3,就特别邀请了拥有20多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的首席组织官合伙人徐益峰。他借助“管理者心智模型”,帮助创始人更好地感知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本篇内容聚焦创业者常见的5个心智误区,内容节选自徐益峰老师的课堂。

创业者多数处在“自我导向”的层次

关于“成年人能不能改变”的话题一直被热议。托尔斯泰有句话:“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未曾想改变自己。”所以你们要先做好心理准备,先改变思维、心智模式,然后落实到行动的改变,才会形成新的习惯,从而改变人生轨迹,这个周期很长。

其实,“心智模式”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根植于人底层的一种思维,想要改变,难度可想而知。但只有在心智模式发生转换时,我们才能实现用不同方式观察、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目的。

它对于个体修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背后的现实是,人的心智层次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创业者所处的心智阶段也存在很大差异。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知名总裁教练、企业顾问Jennifer Garvey Berger的《*的意识进化》。这本书不是特别好读。当你读完一遍后还不太理解,那说明你在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是个好事情。

这本书在成人发展领域比较有名。里面谈到人的自我复杂度决定了他上升的空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什么叫自我复杂度?是指如何面对高度复杂环境、展开多角度思考或高度抽象思维的随机应变能力。

她提出了心智模式的五个层次(魔幻心智、以我为尊、规范主导、自主导向、内观自变)及其特点。

图片来源:嘉宾 PPT

上面这个图非常直观地呈现出了处于不同心智阶段的人,具有的不同心智特点。这个心智层次用在创业者身上也非常贴切。

有的老板在员工眼里就像过去的“土皇帝”一样,捉摸不定,不知道今天是啥心情,下面的人都战战兢兢;下面的人能不能干不重要,只要忠诚就行。这类老板一般徘徊在“魔幻心智”和“以我为尊”层次。

年轻的创业者群体一般至少属于更上一个心智层次——规范主导,他们具有团队精神,忠诚的追随者,跟公司的方向保持一致,期望方向上的指引.....当然这种心智也会表现为一切按规矩走,不会越雷池半步,缺乏创新等等。

自主导向是什么意思呢?它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会老师说了啥就信了,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不会人云亦云;目标驱动,学习如何领导他人的*,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视角框架,善于解决问题,能保持独立自主。

能达到内观自变这种境界的创业者并不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判断,能讲出“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灰度管理”的人就接近内观自变了。

这两句话是谁说的?任正非说的。企业管理中,在黑和白之间应该还有灰,灰度管理很重要。这类人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反思自省,保持独立,平衡把握不同的矛盾,这个要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高的。

今天来到现场的码荟创业者们,思维积极、包容开放,我感觉创始人的水平至少在第四个心智层面—自主导向,个别可能在第五个心智层次—内观自变。

这个心智层次图是希望让创业者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以及未来要向哪个阶段修炼。

盲目达成共识可能会埋没好点子

很多创业者希望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但往往抓不住要领。我在前面反复说,心智模式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要改变人的底层思维,难度可想而知,很容易走偏。

Jennifer Garvey Berger还写了另外一本书叫《走出心智误区》, 薄薄的一本书,较《*的意识进化》容易读。我把她提出的五个心智误区分享给所有创业者,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图片来源:嘉宾 PPT

*个心智误区,人很容易通过有限的观察来去做一个判断:这个人好还是不好?有意无意会把不清楚的地方通过想象串成一个故事,而结论一般都不太好。

人的心理惯性是,会自觉不自觉的往坏处想,过于把事情简单化。如果你简化故事就容易把这个人看“死”,实际上这个人不一定是你认为的那样。作者给出一个特别实操的方法是,构建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多想想,多去跟这个人沟通了解,避免简单故事的心智误区。

第二个心智误区,被感觉正确所困。我们以为看到的就是本来的样子,实际上我们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智模式,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看到的就是真理,就是这个世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看到的只是你的世界。

如何避免看偏?这里给出的建议就是:你要去质疑自己,要去倾听。不要过度笃定自己的观点,你只要花时间去听别人的看法,你就不会为感觉正确所困,因为你会发现,自己感觉正确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正确。你感觉正确是因为在你的心智模式下你感觉这个事应该是这样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是创业者常会遇到的第二类问题。

第三个心智误区,你希望达成共识,希望大家的想法跟你一样,实际上很难,也没有必要。一味渴求共识反而会阻止你产出更多不同的好办法。但我们也强调,企业的高管团队达成共识的动作事需要的,但是如果大家已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深度汇谈,那么决议形成之后(尽管不一定全员共识)就应该推进动作,这是没问题的。

这里的心智误区概念想要传递的是,创业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太大,这就要求*不要过于笃定所谓的正确答案,应该时刻保持一点点开放,找到可能的第三方案。

比如我们在公司内部设计课程产品的时候,我认为用A方法,其他产品经理认为用B方法更好,实际上我们最后讨论出来一个更好的方案C,融合了多方的观点。我不会也不应该坚持,我的想法就一定比你的更好。所以,第三方案可以破解掉团队为了追求共识而共识,但是缺少了产出一个更好方案的可能性。

创业者不要试图控制一切,要学会适当失控

第四个心智误区,这个和企业1号位的关系比较密切——渴望掌控。创业者喜欢强管控不是说不对,只是在创业阶段,企业做全新的业务,模式、方法还在探索时期,你是很难完全把控的。

这个时候,创业者或者*就要考虑,是不是可以适当的失控一下。比如创新的第二曲线业务、一些新产品的尝试,有没有保持一定的开放度和失控度,通过一些低成本的尝试来慢慢找到企业的新方向和产品新想法,不要过于下笃定的结论,边开放式的边观察边去推动,会不会结果反而更好?

当然,创业者对企业成熟业务盯指标、强管控是没问题的。我的建议是,对于新鲜的东西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多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不要用管理成熟业务的思路做这些新产品、新业务的尝试。

第五个心智误区,也是最后一个:捍卫自我。不要总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改不了。你会不会不断的进化呢?你现在这个阶段是这么想的,不代表你3年后、5年后还是这么想的。

大家可以去看全球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他们都是非常开放的人,在不断地进化自己,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马斯克,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无数的可能性,他从来不会给自己一个固定人设。

大家试想一下:当你一直在想下一个阶段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多的内求的时候,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发生着变化。

大家现在还在创业早期,如果顺利的话一定会越做越好,产品以后走向市场,五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一定会惊讶于自我的潜移默化的转变。所以,不要在很早的时候就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把自己固化了。

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很多人会想退休之后怎么样?他说这个想法是错的,因为你退休之后才想干什么已经太晚了;并且未来会越来越没有退休概念了,60岁以后人还特别健康,你就觉得可以歇着了吗,还是说你在更早的时候找到你的人生意义,去做好铺垫,让你的工作、生活一直很精彩,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精彩。

对1号位来说,年龄不是一个真正让你不能成长的因素。很多伟大的企业家是干到老、学到老,他们的意识和思维远超我们年轻的创业者。

“以终为始”地看问题、想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你可以每过3、5年做一个回顾、更新,不要太早的禁锢自己,也不要觉得这东西很虚,实际上它跟你的创业和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

推荐书单

《苦难辉煌》 ——金一南

《与成功有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

《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詹姆斯·库泽斯

《谦逊领导力》 ——埃德加·沙因

《活出生命的意义》——ViKtor Frankel

《Working Backwards》—— Colin Bryar/Bill Carr

《*的意识进化》——Jennifer Garvey Berger

《走出心智误区》——Jennifer Garvey Berger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源码资本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