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契合了时代的韵律。在无数高光和至暗时刻中,他们积累的洞察和经验为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提供了注脚。
沈南鹏,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就是一位选择和时代合拍的企业家、投资人。作为创业者,他先后将携程、如家两大国民品牌送上纳斯达克。但是在聚光灯下,他重新选择归零, 成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用创业投资帮助更多企业家创造价值、实现梦想。
十七年来,在沈南鹏带领下的红杉中国,成功投资了包括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SHEIN、远景能源、药明康德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他连续五年登上《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前三,其中连续三年位列榜首,是海内外闻名的风险投资家。
与沈南鹏一样,瑞·达利欧最显著的标签也是投资人。他为人称道的是带领公司穿越危机、逆势盈利的能力。
2008年,达利欧准确预测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桥水却逆势创收,收益高达45%;2016年,英国脱欧,大多投资机构跳水,而桥水却逆势狂揽49亿美元。截至2022年3月30日,桥水在达利欧的带领下,掌管资金约合近15000亿元人民币,桥水中国也跻身“百亿私募”。
除了“投资逆行者”之外,达利欧身上的另一个标签,是观察者。他观察中国,早在1984年便开启了做多中国之路;他也观察世界,几十年来走访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并押注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大方向。2022年之初,他出版了《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近些年来对历史和投资的深刻见解。
2022年6月23日晚上8点,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字节跳动,独家邀约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与桥水公司创始人、畅销书《原则》作者瑞·达利欧,为包括企业家、投资者、商业领袖在内的国内观众带来一场鼓舞人心的对话。在这场独一无二的思想碰撞中,他们会聊些什么?
聊个人与社会——
2022年1月,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第四本中文作品《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问世。从《原则》《债务危机》到《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达利欧的研究角度从个体、组织深入社会和世界。他想揭示的,不仅是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组织机构的运转原则,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原则、世界秩序的变化原则。
这本书完整展现了达利欧的大局观,更传递出他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学习方法。让个人生活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帮助个人在不确定的大势下握到时代的脉搏,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这也是达利欧这本新作的目的所在。
从投资者的角度,沈南鹏也曾评价这本书“推演出未来的发展态势”,认同达利欧“对客观规律的精准分析与把握”。他们如何理解“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的投资法则?他们如何将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融会贯通?我们每一个人又该如何找准当下的位置,从而更好地为人生决策下注?
聊历史与当下——
达利欧之所以敬畏历史,是因为他坚信,许多在我们有生之年从未经历过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已经发生多次。历史也是通过相对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过渡而逐步演进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历史周期的波动与震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之后的走向,无论是投资还是人生选择都是如此。
沈南鹏与达利欧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他认为创业投资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在一个成长型行业里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与谦逊,应对时代关键因子的变化,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历史和趋势,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带来怎样的挑战,对于达利欧和沈南鹏这样的顶尖投资者来说,都孕育着机遇和未来。当这样的两个人谈历史与当下,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聊投资与未来——
17年来,沈南鹏带领下的红杉中国专注科技、医疗、消费三大方向,投资了超过900家具有鲜明技术特征和高发展潜力的企业。曾经梦想成为数学家的沈南鹏,认为投资决策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技术评估、商业模式和风险控制上,数字、计算、模型可以将这些因子量化,进行理性判断;但在看人方面,却往往需要更多感性的、艺术的元素,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投资的是直觉。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投资经验之中,达利欧最为擅长的,便是在变化和风险中寻求盈利。他认为在自己近50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之所以能获得相对的成功,得益于他知道如何应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知道什么东西。
当下的世界,显然是风险重重的,变化似乎成了唯一不变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危机中潜伏着机遇,“未来可期”是每一位投资者所怀揣的信仰。对于现在及未来的投资市场,二位投资人的理念会与过去有所不同吗?应对近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又是如何适应以及调整各自的投资策略的?对于未来的世界,投资者又该如何判断一家企业的优秀与否,他们又将如何选择与自己同行的人?
6月23号晚上8点,沈南鹏与瑞·达利欧将围绕“探索大时代下的未知与可期”这一话题,分享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领域的第一手观点。抖音平台搜索“瑞达利欧”“沈南鹏”,高手过招,不见不散!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45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