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前进,古装在倒退。
开播十周年的《甄嬛传》,再次掀起了一阵“文艺复兴”风潮。
无论各大卫视还是网络平台,《甄嬛传》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被反复播放。2018年优酷从乐视手中购入版权后,这部“老剧”一周之内就创下了播放量1.5亿的成绩,打败了众多新上线的剧集,位列古装剧播出排名第三位。
在豆瓣,《甄嬛传》的评分稳定地维持在9.3分,打分人数已经超过45万。爱好者们甚至开发了“甄学”,对剧中的所有剧情和人物进行逐帧解读。
《甄嬛传》的二创生态也极为繁荣,B站《甄嬛传》相关视频的数量早已突破999+,且不乏百万播放量的作品;“臣妾做不到啊”“但求菩萨保佑”等经典表情包至今仍广为流传;弹幕成为热门“打卡景点”,无论奥运会开幕还是EDG夺冠,在各个时间节点,都有忠实观众一边重温,一边在这里记录当下。
毫无疑问,《甄嬛传》代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主创人员的每一次新动态,都会引发大面积的“回忆潮”。因为“甄嬛”和“华妃”两个角色过于深入人心,演员孙俪和蒋欣的每一个新角色,都会被拿来与之比较。今年河南卫视的中秋节晚会上,出演“沈眉庄”和“温实初”的二位演员合体演出,让一众观众大呼圆梦。
回头看,《甄嬛传》为内地国产剧趟出了“宫斗剧”和“大女主剧”两条新路,也影响甚至改变了此后十年古装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样貌。但《甄嬛传》走到今天仍能有这样的影响力,甚至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远不止“宫斗”这么简单。
从男人的权谋,到女人的权谋
2006年2月,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的流潋紫,受TVB宫斗剧《金枝欲孽》的影响,萌生了想要创作一个“后宫”故事的想法。她想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的女人,以弥补在中国正史中女性形象缺失的遗憾——这个故事就是《后宫·甄嬛传》。
《后宫·甄嬛传》在晋江文学城连载以来,关注度就日渐攀升,*部的每日点击量达到将近两万次。连载半年后,点击量就突破了300万次。这些关注《后宫·甄嬛传》的人里,就包括导演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
王小平向郑晓龙极力推荐了《后宫·甄嬛传》。当时还在《金婚》剧组的郑晓龙决定先将版权购入,而后再做打算。也是在那个时候,一大批同样受到《金枝欲孽》影响的网络IP开始涌现。
网络文学将视角转向历史领域,使得历史叙事从“正史”向“稗史”倾斜,帝王将相的权谋之战,逐渐过渡到了后宫嫔妃的纠葛。这些“宫斗文”为剧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IP储备,也催生出“宫斗剧”这一内地国产剧的全新形态。
宫斗剧虽然脱胎于历史剧,但从叙事手法到故事内核,都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剧模式。在宫斗剧出现之前,以宫廷、朝堂为背景的历史剧分正史和戏说历史两大类,前者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后者则有《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在于,大多以男性为主角。即使像《还珠格格》这样以格格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宫廷剧,也是以个人情感为主,很少涉及朝堂斗争。
宫斗剧的特殊性由此可见:相比于男人的权谋和男女的情感,更突出展现的是女人的权谋,即“将后宫嫔妃或女官等女性角色作为故事主体,以人物情感纠葛或政治权利倾轧为剧情主线”的剧集类型。
虽然现在公认的“宫斗剧”鼻祖是2004年播出的《金枝欲孽》,但在《金枝欲孽》出现之前,内地的宫斗剧其实已经有了“雏形”。
2002年播出的《孝庄秘史》,就是一部具有宫斗色彩的历史剧。该剧改编自清朝孝庄文皇后生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宫斗”内核,即将“女性命运嵌入皇权浮沉”;2003年播出的《*红颜》同理,虽然主线是武媚娘和李君羡的爱情故事,但剧中已有武媚娘与王皇后、徐婕妤等人争宠夺权的宫斗情节。《*红颜》还创造了“姐妹反目”的叙事模板:剧中武媚娘和徐盈盈的关系从姐妹情深到反目成仇、勾心斗角,这种关系转变的模式为后来的诸多宫斗剧所沿用。
得益于《金枝欲孽》收视和口碑上的成功,TVB乘胜追击,在2009年推出了相同题材的《宫心计》。
作为2009无线节目巡礼剧集之一和无线电视42周年台庆剧,《宫心计》以平均35点,最高50点成为2009年度香港电视剧收视冠军。次年引进浙江卫视独播后,《宫心计》掀起了第二轮的“宫斗”风潮,此后两年内,共有包括《甄嬛传》在内的六部宫斗剧在内地播出。
《甄嬛传》首播时,台播收视数据并不算亮眼,在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联播的平均收视率分别是1.480%和1.340%,仅位列当年全国卫视收视率排行第24名——当年斩获收视率冠军的是《宫锁珠帘》。
不过,由于恰逢“台网交接”的重要时刻,《甄嬛传》以2000万元的价格创造了乐视网版权购入的最高价格纪录。根据乐视网的数据,《甄嬛传》在播出期间,全网流量超过20亿,从开播起始终占据着收视冠军的宝座。
而且《甄嬛传》后劲十足,后续在各大卫视被反复播放,更一度取代《还珠格格》成为“暑期常客”,根据2019年7月的数据,《甄嬛传》总共在各渠道播出186次,登上2007年以来上星电视剧播出次数TOP 15榜单。
宫斗剧屡次交出的亮眼收视成绩,向市场证明了观众的选择。这个“新品种”在叙事上比正剧更有优势,不仅能够囊括爱情、权谋、家庭、职场等多种元素,以人物冲突为核心的故事脉络,也更容易编织紧凑的情节。
有媒体将宫斗剧评价为“底层想象”的产物。由于文本大多都是年轻作家所创作,因此她们想象中的宫廷生活,与真实的宫廷生活有较大差距,比起反映史实,更像是反映了年轻人真实的生存环境和内心世界。
这也是宫斗剧被认为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职场剧”的原因:在宫斗剧里,嫔妃们的“后宫”,就是当代职场的缩影:“皇上、王爷、妃子、太监”是老板、主管、同事和下属;嫔妃之间斗法所采用的手段,是“办公室斗争”的极端化呈现;至于集皇帝和王爷的宠爱于一身以及女主角大获全胜的结局,更像是年轻人对成功的想象。
在虚构的故事里,寻找真实的生存环境并进行自我投射,是宫斗剧之所以被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原因。如此看来,宫斗剧和时下流行的“爽剧”模式,在环境上有着鲜明的职场隐喻,但同时又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逆袭之路”的幻想——甄嬛回宫的片段成为全剧高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从宫斗走向“大女主”
在部分程度上,《甄嬛传》沿袭了郑晓龙所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方法论。“如果年轻观众都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掷在虚幻的想象中,而忽视对现实的关注,那就只会失望。”
与同类型的宫斗剧相比,《甄嬛传》仍然采用偏正剧的叙事模式。流潋紫在创作《后宫·甄嬛传》时,将历史背景设定为架空,随后被郑晓龙改为“雍正时期”。
在选角上,郑晓龙也做出了更贴合史实的选择,比如出演“雍正皇帝”的陈建斌时年41岁,比历史上该时期雍正的年龄只小了四岁。面对网友对其年龄和外型的质疑,郑晓龙回应道:“我不想把雍正拍成英俊小生,我拍的是历史正剧,而不是古装偶像剧,皇帝并不全部都是帅气白面书生,必须要符合历史。”
郑晓龙将其他宫斗剧及同时期走红的穿越剧定义为“宫廷偶像剧”,在他看来,这些一味美化、放大皇帝形象的宫廷剧,会让观众对宫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甄嬛传》所呈现的,则是更加真实的后宫环境:每个身处其中的女人,都举步维艰。
《甄嬛传》大获成功,但郑晓龙曾经多次在采访中表示,他对于其中一些“小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并不满意。在他的愿景中,想要“再竖起一座高峰”,就要拍摄一个格局更大的故事,不局限于后宫斗争,而是要更有家国情怀。
他在历史中挑中的女性角色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位女政治家。于是《甄嬛传》之后,同样由孙俪主演的《芈月传》上线了。
观众又一次站在了郑晓龙这边。《芈月传》首轮播出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CSM50城的平均收视率都在2.8%以上,播出不到2个月,全网播放量就超过了200亿。
郑晓龙对于“大格局”的追求,似乎恰好迎合了彼时的一种潮流:剧中女人的权谋戏码不仅仅局限于后宫,女主角需要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比如参与朝政、拥有更有权力的政治身份。早在2013年播出的《陆贞传奇》里,赵丽颖扮演的陆贞最后就成为了位高权重的女相。
而《甄嬛传》《芈月传》之后,古装“大女主”剧的公式也终于被确定下来:女主角要心地善良、胸怀天下,从不主动争抢,但总会被现实一步一步推向斗争的中心,不得不“黑化”。在感情走向上,女主一定要处在一段复杂的感情之中,最终女主的真心所爱为她而死,女主“斗”赢了所有人,走上权力*,却只能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但是,此类“大女主”也在近年来逐渐走向“失灵”。
早在《芈月传》播出时,就有观众认为女主芈月“白莲花”。当时郑晓龙很不理解这类的评价,在刻画《渴望》中的刘慧芳时,他就认为善良、正直、坚强是女人应有的美好品质,所以即使在描绘芈月这位女政治家时,仍然设定她是被推向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去的。
随着社会思潮的流变,观众对于角色的认知也在改变,开始用更现代化的思维进行解读。曾经果郡王允礼是甄嬛情深义重的恋人,现在被戏称为“果子狸”,不仅有观众认为他有些“中央空调”“油腻”,还有不少人认为他拖了大女主甄嬛的后腿。
并且,长达76集的《甄嬛传》,已经将宫斗中的人物关系和手段写得足够详尽,后续的宫斗剧很容易出现脸谱化和同质化的情况,观众想要看到更有新意、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故事。而大量同类的古装剧集只学到了那一层“宫斗”的壳,却没能学到对于封建制度批判的悲凉底色。观众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大女主”实际上仍然是女主依靠她的恋爱对象们上位的故事。
于是,国产宫斗剧终于进入到了第三个时代,即魏璎珞和如懿的时代——她们分别走向了宫斗剧的两个方向,虚构的“爽文”,与现实的悲歌。
2013年,电视剧博主“湖南卫视芒果捞”转载了一篇名为《还珠格格中的*大BOSS》的分析文章,文中将《甄嬛传》与《还珠格格》的剧情串联,提供了一系列脑洞大开的猜想,比如紫薇的身世可疑、童年记忆里温柔可亲的令妃则可能是大BOSS。
知名编剧于正转发了这条微博,称赞文章“好看”,五年后以这位“令妃”为主角的清宫戏《延禧攻略》横空出世,成为了当年的爆款剧集。女主角魏璎珞自称“脾气爆、不好惹”,睚眦必报,开局就挨个给想要害她的人们“批发便当”,在镜头前把心计耍得明明白白,反而收获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观众已经看够了温良恭俭让的女主形象,拥有坚定目标和强大手段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受到欢迎。《延禧攻略》中立志复仇的魏璎珞,在心底燃烧着不平的烈焰;《如懿传》则在对封建帝制和婚姻的批判上更进一步,用更加阴暗的基调刻画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其中人物命运的悲凉。
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甄嬛传》?
因为古装剧在倒退。
过去硬件上的硬伤,已经被时代更新。蔡少芬和蒋欣都曾在采访里提及剧组的假道具饭菜,到了《知否知否》,宋朝糕点就已经能让赵丽颖放心食用。在服化道上斥巨资的剧组并不少见,秦岚就曾透露《延禧攻略》中她的一套服装在40万以上。
如果说这个时代的质感是真金白银打造,《甄嬛传》的质感,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的匠人精神。
为了落实历史的厚重感,郑晓龙不仅亲自去故宫和专家们探讨清朝的人物风貌、习俗礼制,还早早请礼仪指导张晓龙(也是温太医的扮演者)进组做培训,礼仪指导一职也就此从幕后走向台前。注意到故宫墙外只能看见天空后,郑晓龙在后期制作时,还一帧一帧抹去了横店红墙外的连绵青山。
《甄嬛传》中角色众多,服饰有限,有衣服被网友扒出被七位妃子穿过,尽管如此,剧组对服装依然考究。一位资深美术告诉毒眸,《甄嬛传》服饰、配饰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比如华妃头顶中间的大凤就是10万元左右的真品。如此造价,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大手笔。
在延续“正剧”的匠人精神外,《甄嬛传》还延续了2000年以后,部分古装剧切换视角建构历史的表达。
《大明宫词》首次让女性成为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和表达者,为古装剧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孝庄秘史》开辟了国内秘史剧的先河,以大玉儿一生的传奇书写了一个王朝的大起大落;《金枝欲孽》在紫禁城里展开职场故事,但作为“老板”的皇上形象是虚化的,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才是*看点。
被《金枝欲孽》启发的《甄嬛传》,也塑造了一位寡情、冷漠的君王。虽然皇权的阴影持续笼罩着后宫,但大部分女性的爱恨情仇都与他无关,只与对权力的争夺、以及个人情感有关系。在播出当年,比起皇帝与甄嬛的爱情,观众更关注的是甄嬛与果郡王的爱情,和与沈眉庄、叶澜依的友谊。
但在虚化皇帝形象,突出女性情感的同时,《甄嬛传》也仍然是在封建体系下的表达。郑晓龙和原著作者流潋紫都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观众能在《甄嬛传》里感受到展现封建制度的丑恶,不要再想着穿越回古代谈恋爱了。
他们指向的,或许是当年的另一部热播的清宫戏《宫锁心玉》。《宫锁心玉》是一个现代女性穿越回清朝“九龙夺嫡”时期,并与四阿哥、八阿哥发生情感纠葛的故事。
虽然《宫锁心玉》在播出时,不少人批判其为“历史虚无主义”,后面几年的热播古装剧在用行动证明,《宫锁心玉》才是更加容易模仿的对象:艳丽但经不起推敲的服饰、披着古装的现代人,以及强行介入历史发展的女性。
甄嬛最后让皇帝恋上了自己,同时也间接害死了他,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太后。后来的“大女主们”已经不甘心像甄嬛一样,只通过后宫这条路径升级,开始在朝堂乃至战场上与男性争斗。
她们之中足智多谋的,成了皇帝身边举足轻重的女官(《女医明妃传》,《陆贞传奇》);骁勇善战的,成了能在战场上杀敌,拯救平民百姓的女统领,如楚乔、扶摇。即使还是走后宫这条晋升路,其地位要更与男性平起平坐:要么能让秦始皇与其共享天下(《秦时丽人明月心》),要么成“一夫一妻制”的皇后(《独孤皇后》)。
即使是《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后来也在2015年推出的《芈月传》中,陷进了大IP和朝堂“大女主”的表达。
芈月是历史上*位太后,郑晓龙希望将其塑造为一位政治家,但芈月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不乏一位位高权重的男性的助力。其服饰也远不如《甄嬛传》考究。有美术从业者告诉毒眸,《芈月传》中的服饰放量不足,不符合那个朝代的剪裁,采用的布料也造价较为低廉。
这些“大女主”,每一个都比甄嬛介入朝堂更深,但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与抨击却更浅了。看起来女性已经与男性平起平坐,但她们每一个危机的解决都没法脱离言情的范畴。
2017年走红的甜宠剧,更是彻底脱离了“后宫”,突出了“撒糖”的功能,主角们成了一群穿着古装谈着现代恋爱的年轻人。在这个战场上,“*集撒糖,第三集就要吻上”等“甜宠剧节奏”才是金科玉律。
《甄嬛传》虽然套着的宫斗剧的外壳,但将壳剥开,它有禁得起被放大看的考究和伏笔,也有能被反复琢磨的人间真实。观众相信它落在清代,也相信它映射的现实。
如今的古装剧,甚至只是把古装当成外壳,内里均是现代的追求和价值观。向它们要深度是一种苛求,毕竟,它们连让观众相信这是古代都做不到了。
打碎外壳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