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听说你不想在互联网卷了,想转行PE/VC ?

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型咨询或PEVC是什么原因?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的核心难点是什么?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是不是唯一的出路?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需要怎么努力?
2022-03-11 08:23 · 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开始陆陆续续加入了裁员大军,从虎扑之类的二线大厂,慢慢演化到腾讯阿里字节等头部大厂。在网络这个显微镜下,互联网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成一种现象,似乎互联网人只要发表类似“岁月静好”的言论,就会被打上凡尔赛的标签,而嘴边不蹦出几个“内卷”,“裁员”,“优化”,”35岁中年危机“的词,就显得不够互联网化。

最近碰到不少同学,都若有若无的表达过,不想在互联网公司卷了,想要转行到咨询,投行或PEVC。慢慢的,让我彷佛以为,金融行业是不是真的被当做一个避风港或收容所,所有卷不动的互联网人,都能在金融行业里面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我总是回复他们:说到底不过是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然而,这段时间认真回顾一下身边在咨询,投行或PEVC的朋友,这些行当似乎确有些不同,求职的时候是很卷,但真正进入头部机构的朋友,虽时有向我抱怨工作太累,压力太大,但鲜有人会真的想要踏出这个圈子。相反的,这点与互联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上经常充斥着“逃离大厂”的论调。

前两天,我一个在拼多多做到数据分析leader的朋友,说感觉卷到头了,想告别互联网,看看咨询或者金融的机会。到了这,我才意识到,不只是工作两三年的同学觉得不适应大厂的环境想要逃离,连那些一毕业就进入大厂,从大厂成长起来的朋友,也开始产生异常的焦虑,有了不想在互联网卷,想转咨询或PEVC的念头。

我尝试用自己经历,身边朋友的经历,以及我对互联网,咨询,投行和PEVC的认知,寻着较为完整的逻辑思路,通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来深入解释这个现象:

1.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型咨询或PEVC是什么原因?

2.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3.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是不是*的出路?

4.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需要怎么努力?

01

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型咨询或PEVC是什么原因?

其实我问过很多想从互联网转型咨询或PEVC的朋友,转型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无非是觉得互联网太累,金融没有35岁中年危机,想换个行业体会一下之类的云云。

我总觉得要不是不肯跟我说真话,要不是真的没想清楚。

所以不禁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不想在互联网卷,想转咨询或PEVC?

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先聊聊,互联网,咨询或PEVC,核心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1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

我曾听过段永朝老师的分享,总结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互联网发展的本质是“并发”。

虽说并发是一个技术用词,但在信息化时代,并发的指的是不同人的可以同时访问和了解信息,而在数字化时代,并发是一种人机的高交互,是在数据世界中预演概率和可能性,形成的并发宇宙。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所谓的“并发”本质,是不同现实世界的个体,同一时间下的信息交互。反映具体的商业模式中的载体便是“平台”。

再进一步来看,平台的目的是聚拢资源,抽取佣金,因此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互联网平台,玩的都是同一套决策分析框架,流量侧的核心基于DAU/MAU及其衍生。收入侧的核心则是GMV及其衍生。

根据用户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

首先是引流和拉新,只要先有用户和产品在,利润可以往后靠,反正有人在就有无限可能,就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以遐想。

然后是留存和促活,人在了,产品在了,必须还要有足够的粘性,足够的粘性才能让平台产生交易流水,毕竟流水等于单价乘以次数,对吧?

最后是收割,等所有人都离不开这个平台了,源源不断的GMV/GTV就能够以佣金的形式创造源源不断的收益。

再进一步来看,互联网公司常常强调“人,货,场”的概念,其实最核心的无疑是场子搭好了,有人、有货在里面。只要有交易,甭管买卖双方是谁赚谁亏,反正平台亏不了。再仔细想想,这个和赌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各位做决策或者商业分析,我相信或多或少,都听过目前比较火的几个概念,“生态化”,“智能化“,“去中心化”。

就拿“去中心化”举例,真的是去中心化吗?

上面我们提及,互联网的本质是“并发”,反映在商业模式中是“平台”,因此所谓的“去中心化”,是有前提的,在“中心化”的指导框架下,实现“去中心化”。

“我”平台可以不运营,可以让商家自运营,构建生态,怎么着都行。

但!前提是,你必须在我平台上搞事情,去了其他平台,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反垄断之前,甭管托拉斯(trust)也好,卡特尔(cartel)也好,反正就是你只能二选一的核心原因。

段永朝老师分享过,当时他采访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

他问李,现在的互联网跟你当时的理想中的万维网一致吗?

李回答道,完全不一样,他理想中的互联网是开放的,包容的,而现实中的互联网,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圈地运动”。

不得不说,很多创始人身上,你能看到原教旨主义的身影。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历史不会重复,但会重演。

在这里问大家一句,往前倒退二十年,*的行业是什么?大概率很多人会说,房地产和金融吧

仔细照着“平台”的逻辑思考,房地产和金融,本质上依然是在收佣金,或者说是在“收租”。房地产收的是综合体和房屋租金,金融收的是资本的利息和手续费。一个收的是“场”的利息,一个收的是“资”的利息而已。

说到底,相较于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的收租能力确实差了点,原因就在于无法“并发”。

1.2 在“大厂”为何感到越卷越累?

兜了一大圈提及互联网的本质,回到原点,我们能发现,在这个“人,货,场”的商业模型下,员工何尝又不是一种生产工具呢。

因此,互联网卷的往往是行业,而非个人。

换句话说,由于互联网本质的载体是“平台”,“平台”的高收益来源于效率,而效率来源于高度分化的职能和岗位,正如著名的福特流水线一样,高度分化的岗位能够极大的提高平台的效率,而个体便逐渐演化为一颗螺丝钉,这便是个体和集体的悖论。

随着“平台”越来越追求效率和护城河,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新锐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少,往往很多互联网创业者的理想,并非是推翻腾讯阿里,而是被腾讯阿里收购。

另一方面,由于高薪资高福利的吸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这个竞争激烈的行当,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的不平衡。

当然,如果只是供需不平衡还好,毕竟金融也是严重的僧多粥少,但由于“平台”性质的模式,个体的分化越来越大,导致个体的技能知识越发狭窄。

互联网人焦虑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另一方面有被随时取代的危险。

这类似于企业的“戴维斯双击”,业绩和估值的双双下降,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下降,这种外在的危机和内在的不安定,正如SWOT分析里的WT一样,危机叠加劣势,换做是谁都会焦虑到不行。

当然,为了进一步避免员工被挖走的风险,互联网走上了一条“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把机制,文化,工具,流程等,能产品化的产品化,能内部化的内部化,真正让员工成为精细化的螺丝钉的角色。

就好比数据相关的岗位,能产品化的,无论是外部采买,还是内部开发,一定要产品化,不然今年产品经理的KPI又达不到目标了。

供需不平衡,技能产品化,职能分工化,业务差异化,最终的结果就是跳槽不好跳,只能在公司内部“卷”起来。

1.3 PEVC和咨询在“卷”什么?

那么广义上咨询、投行或者PEVC,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要是谁说这几个行业不“卷”,我一定*个跳起来反对。事实上,这几个行业不仅“卷”,而且远比互联网更“卷”。

相比于互联网人,其实无论是做咨询,还是做PEVC,其工作强度很大概率下,会比互联网更大,除了做好一亩三分地的技术工作外,需要更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更高的情商。

大学同学从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从广发,到建投,再到中金,作为一个IBD的Leader。某次在北京聚会,大家聚完餐,意兴阑珊,准备打车回家,只有这位中金同学,打车去的是公司,继续加班。似乎大家都已经默认这个行业,加班等于常态,7×24小时随时Stand by。

他曾不止一次跟我聊起,真的太累了,几个项目同时做,根本应付不过来,哪怕展望未来,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可能以后卷不动了,跳槽到上市公司做董秘。

而我另外一个同学比较佛系,接受不了承做的强度,觉得命更重要,从国君出来后去了东方做风控小leader,但再怎么累,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个圈子。

无论大家怎么抱怨和吐槽,但几乎很少人会提及“逃离”两个字。

因为他们都清楚,每一次的加班,每一次的赶方案,每一次的跟甲方沟通,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将会为自己的护城河添砖加瓦,成为自己跳槽的资本。说到底,无论是咨询,投行还是PEVC,卷的都是自己,而非公司。

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咨询公司就一皮包公司,大楼是租的,打印机是租的,连桌椅都是租的,要是破产清算起来,一定分分钟搞定。当年安然事件之后,安达信破产,员工几乎就是无缝链接,进入其他四家工作。

在咨询公司干久了,见的客户越多,投标越多,慢慢会认为,麦肯锡和波士顿BCG真的有什么差别吗?埃森哲做数字化,真的会比麦肯锡差吗?似乎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投标效果如何,关键还是与客户的关系如何,自身的方案能力如何。品牌之间的差异其实很小。

咨询机构的高同质化,加上无缝衔接的跳槽门槛,真正卷起来的是企业,而非个人。

更抽象的说,在互联网公司,人是一种生产工具。而在广义的金融行业,人是一种核心生产力。

究其原因,其核心要素不同,无论是咨询,投行还是PEVC,人脉>>经验>技能,而在高度分化的互联网平台,经验>>技能>>人脉。

所以当我们总结*个问题,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咨询或PEVC是什么原因?

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一种螺丝钉式的生成工具,无论自身是否意识到,他们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而金融无论在薪酬还是在社会地位上,似乎都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港湾。

02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当我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我猜会有不少人认为,供需不平衡,卷呗。那这个解释也稍微浅了点吧。

2.1 跳槽容易,入行难

正如所提及的,无论是咨询或PEVC,机构的高同质化,加上无缝衔接的跳槽门槛,导致这个行业里经验越久的人越不容易失业。

最终真正卷起来的,也只能是挤破脑袋想登上这班车的求职者。

对于零经验的互联网人来说,无论是咨询或PEVC,“逃离大厂”意味着从零开始竞争。

相比于零经验求职者的水深火热,有经验有资源的人,求职反而有点平步青云。

我曾经的同事,去年跳去了互联网大厂,其实今年绩效真的挺好的,但她三番两次的跟我说,她想回咨询公司了。我问她为什么?互联网这里待遇也不错,也不是研发又不卷,活还比之前少了不少?她总是觉得在互联网公司不稳定,天天做的是拧螺丝的活,而且原来那边的大老板天天问她,未来给M愿不愿意回来之类的,她是真有点动摇。

其实哪怕是我自己,时不时会跟几个Par联系聊几句,都会问我要不要回来,赶紧回咨询公司之类的云云,其实无论是MBB,还是埃森哲,四大,数字化这块的咨询和实施,是真的缺人。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的第一个难点,升职容易,求职难,跳槽容易,入行难。

需要肯定的是,金融确实是门好生意,就如同我们开头所提及的,金融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规模,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甚至是咨询公司,本身核心考虑的要素也是人效下的营收规模,其本质上和互联网一样,做的都是“收租”的行当。

但同样的“收租”行当,背后的商业模式却并不相同。

互联网做的是C端的生意,标准化,打的是跑马圈地的主意。

咨询或金融,做的是B端的生意,差异化,走的是精英主义的路线。

B端的生意跟C端并不一致,在B端市场,越是抓住头部的客户,营收规模和利润率就越高。越是小的企业,往往越是要求多,利润小。

而C端市场往往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因此人越多,频率越高,营收也就越大,所以走得都是下沉市场,这就有了开头所提到的拉新,留存,促活这一套商业逻辑。

反映在求职上,咨询或是金融,越是为核心客户服务,所需要的人就越少,越是需要精英主义,要求的候选人背景就越高。这也难怪,无论是咨询,还是PEVC,对于候选人的背景极为看中。甚至很多时候,背景满足要求,往往还要看机遇。

这种升职容易,求职难,跳槽容易,入行难的不公平。

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初始属性”。

这种“初始属性”的不公平其实也挺玄乎,除了来自于家庭背景,来自于名校学历,来自于实习经历,甚至其来自于“运气”。

我记得我毕业那年,正好新三板红红火火,各大机构券商拼命招人,身边想去投行工作的同学,几乎全都入职了,像是国君,建投,招商,华泰,东方花旗之类等等,哪怕是找投行工作先天吃亏的女生,也入职了兴业。

而现在,但凡家境,学校,实习,考证有一点欠缺的,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很多机构会要求实习生先做个半年一年,再考虑转正的可能性。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第二个难点,入行难来源于“初始属性”的不同,这个“初始属性”甚至包括“运气”。

当然这种“运气”不仅仅体现在入行难上,更体现在收入分配上。

今年二级市场震荡,量化基金红红火火,头部量化年终奖甚至超过5000万,我就打趣的发给我一个做Quant的朋友,我朋友回复我,今年连5000块年终奖都没有。当然他肯定是在开玩笑。

但确实不同公司,不同团队,募资不同,IPO过会不同,投资收益不同,收入会天差地别,而这很多时候,真正的只取决于“运气”,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圈内人的跳槽频率。

甚至这种“运气”还体现在老板本身,我不止一次听行研的同学聊起过,老板有多苛刻。某券商的行研,研究助理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一个月写了40万字的医药调研材料,被老板拿来路演,但回头一分钱的派点都没给,也不是不可能。

咨询,券商或是PEVC,销售的都是非标服务,因此往往考验的是核心团队的人脉,经验和能力,加之这个行业本身就相对成熟,这就导致在收入分配上头部马太效应特别明显。

而在互联网企业,马太效应明显的并非是个人,而是企业本身。因此只要乘上行业发展的东风,普通人靠着期权股票依然能实现财富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个人能力在互联网其实并没有这么重要,而互联网,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跃迁的*路径。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第三个难点:你真的准备好接受差异更大的收入分配机制了吗

2.2 一个有趣的误区

其实本来第二个问题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太多。但我最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几个月前,有位刚毕业同学咨询了我一个问题,手上有两个Offer,一个是中金旗下期货公司的技术岗,一个是阿里的技术岗,他非常纠结如何选择。我当时其实是非常好奇的,这两个Offer比较,作为IT研发人员,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未来发展,基本都是往阿里一边倒的选择,为什么会纠结呢?

他告诉我,他觉得在期货公司里面做技术,可以学到一些金融知识,之后可以看机会跳槽到业务部门工作,甚至以后做投资(其实投资在行业里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只说自己做投资有可能是个骗子)。最关键的是,关于这件事,并不只是个例,很多做数据的同学,基本也都跟我反映过这种想法。

针对这个有趣的现象,有必要跟互联网的各位,深入探讨一下。我相信,长期在互联网公司的同学都会有一个固化的印象。

特别是在大厂里面,很多企业鼓励大家多动动。

一方面是配合互联网多变的组织架构和业务形式,另一方面也是真希望大家多学点不一样的知识。因此从数据转业务,从技术转产品,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情形。

然而无论是咨询或PEVC,在这一点上,流动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概括来说,一般是前台转后台,卖方转买方。

互联网行业鼓励大家多动,但走到哪都是高度职能分化的一环,咨询或金融,机构高度同质化,跳槽门槛低,但走到哪做的都是同样的活。

有趣的是,互联网是不同行业里企业高度竞争,而企业里的岗位高度分化,而咨询或金融,是行业内的职位高度分化,不同机构在同职位上高度竞争。

咨询也好,投行也好,行研也好,固收也好,量化也好,PEVC也好,在广义的金融行业,每个高度分化的职能,都有其固有的一条职业发展路径

咨询公司里的RA或者实施,很难转型成为BA。再具体点,同样是做管理咨询,就连做运营咨询,人力咨询或者财务咨询的,也都很难转型成为战略咨询顾问。咨询这个行业,虽然在外人看起来,都称之为咨询顾问,从纵向也好横向也好,对每种顾问的角色定位,技能要求,任职资格都有详尽的规范和要求。

PEVC的投资机构,投后转投前就比较困难,哪怕投前招人,也更偏向于招咨询或者投行背景。投行岗位要的是财务和法律背景的人才,*考过了CPA和司考,CFA用处就相对较弱。

哪怕同是投行范畴,一个做股的SVP朋友,碰到做可交换债,依然会问我认不认识相关的朋友介绍一下情况。而研究员则*是博士背景,譬如医药*是学医出身,电子*是EE出身,非银或银行*是会计出身。

哪怕是国内的最近红红火火的量化,其实也是有一条固有的发展路线。*清北复交毕业,姚班更好,然后美国*名校博士,专业*统计、物理、数学之类,毕业之后去头部Quant,譬如DE,Citadel,文艺复兴之类,自己开发策略,业余时间自己复刻,然后拿着策略回国自己做。

对了,机器学习火了之后,没点机器学习的知识那也是万万不行的。我高中的好友,在美国学完统计学博士面试过Citadel,回国后我们聊起来,面试那叫一个变态。

讲到这边,我不知道作为互联网人的大家,会不会对这些行业细分到如此细致,职业发展路径如此不一,而感到惊讶。

所以当大家真的下定决心转咨询,或者PEVC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可以先从技术做起,就能往前台发展,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只能说看你有没有这个命。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第四个难点:流动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前台转后台,卖方转买方。

03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是不是*的出路?

其实在第三Part,我们应该也探讨的非常清楚了,因此我们进一步切入正题,认真聊聊,在如此困难的转行前提下,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是不是*的出路?

我想答案应该呼之欲出,肯定不是*出路。

3.1 除了转行金融,我还能怎么做

上文分析了关于互联网,咨询,投行和PEVC的特点。想先给下一个结论:

关键点并不在于行业,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是一个比金融,更高“并发”的行业,创造的规模效益只会更大,只是这个规模效益下的收入分配,是否流入了我们自己的口袋罢了。

由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和金融政策收紧,高杠杆和重资产的模式越来越向,轻资产低杠杆的SAAS模式转型,SAAS模式代表的就是边际贡献无限接近营业收入的模式,也就是变动成本越低越好,而变动成本越低,便越要求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和服务化,这点来说,互联网公司的一些发展方向,其实都满足了这些要求。

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台,智能制造,元宇宙,区块链等等黑科技,未来互联网企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比金融机构发展的更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开始跟互联网公司合作,而随着咨询公司方法论的普及化,未来咨询公司会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假如某天互联网公司取代或者收购咨询公司,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

因此,很大程度上,并非掉转船头,从零开始重刷咨询,PEVC的副本才是*的选择。真正的问题在于怎么提高自己的核心优势,

构建自己的人脉网和技能树,从工具人的角色转化为核心生产力。

我知道,对于广大互联网从业者而言,这很难!

因为工作的关系而结识个忘年朋友,比我大了不止一轮,去年刚从美国SAP硅谷实验室回国创业。他是纯技术出身,直到现在,对于咨询方案设计和国内B端的玩法也没有完全摸透。

但这完全不影响他的创业,去年Pre-A轮之后,今年A轮腾讯投了不少钱,也入选了腾讯SaaS加速器三期的TOP45,身边也招了不少朋友帮忙一起创业。

回头数数,身边创业小有成绩的人真的也不少。

我身边的咨询朋友,做了燕麦奶的新品牌,天使轮就拿到几千万。

我的前领导,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了十几年,最近出来做了跨境支付的创业,*单就签下上亿美金的合同。

我在英国的MBA同学,意大利人,之前在法国谷歌做工程师,现在自己创业开了家数字化咨询公司,听说LVWH集团都是他的客户。

我大学同学现在在厦门开了三家公司、广告、MCN和视频剪辑工作室,签下了好几位当红的抖音快手网红,现在据说已经财务自由了。

倒不是说每个互联网人都必须走创业这条路,但即使是在互联网行业,越到后面,无论是人脉,经验还是技能,从深度来看,越是差异化越有优势,而从广度来看,多项差异化也会比单项差异化来的更有优势。

其实,沉淀远比转向更重要!

3.2 互联网人的小Tips

当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互联网人的实际情况,远比理想的情况要复杂的多。虽然不鼓励大家人人都往咨询,投行或者PEVC的方向转行,但依然希望根据对互联网和金融差异的分析,总结出几个提高自身优势的方向,与大家共勉。

1.经验的累积与沉淀。应该对自身工作的内容进行沉淀和总结,归纳工作的方法论,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从应该怎么做,多想一步到为什么要做,以及还能不能做嘚更好。

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往往可以被运用到不同的工作当中。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咨询顾问从Baby开始养成的案例的思维框架和辩证的思维逻辑。这部分的培养,其实可以参考CASE IN POINT,以及“七步成诗法”等内容。

2.技能的提升与扩充。现在这个社会,复合型人才往往是更吃香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金融行业,如果你懂数据分析,会写VBA,那么在处理很多数据和表格过程中,你将如虎添翼,让领导觉得眼前一亮。

而在互联网行业做数据分析,如果你懂财务和金融知识,在很多分析逻辑和分析思路,譬如业财联动,经营分析上,能够从更深入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其他领域的基础技能知识,更是你转行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人脉的结识与往来。相比于金融圈的各种社交牛逼症,其实很多互联网人,特别是技术类人才,可能会忽视了社交的重要性。当然不应仅限于同领域的,可以去认识做投行的,做咨询的,做行研的,做一二级投资的,做快消的,做财会的,甚至是做设计的,做文化艺术的各行业的朋友。

所谓的社交并不是加个微信,点头之交,而是真的能找到几个志同道合,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当然*的方式,便是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这样认识人的效率会最高。未来有机会,我会再写篇关于如何社交的心得。

4.机遇的准备与把握。在逐步发展自己的人脉,技能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想猎手一样静待时机的到来。我在线下的知乎快闪现场曾经分享过关于“主动的力量”的演讲,其中提及,幸运就像一阵风,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怎么来,来多久。唯有准备好的人,才能扬起风帆,乘着这趟东风,乘风破浪。往往*的机遇,不是你需要的时候等待的,而是不经意间出现的。

总结下来,不论什么性格的同学,在职场中,无非就是外向点,主动点。

毕竟主动的人,往往运气都不会差。

04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需要怎么努力?

我相信,仔细看到这里的互联网人,肯定还有不少人,依然想试试转咨询或PEVC。既然如此,那最后这个问题,我们就来聊聊,互联网人转咨询或PEVC,需要怎么努力?

4.1 定位转行目标

正如上文所说的,广义上的金融,无论是咨询,投行,行研,量化还是PEVC,每个细分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哪怕是同一个细分领域,譬如私募领域,募投管退,每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会有差异。

因此,想要进入金融领域,首先一定要明确目标,具体想进入哪个领域,从事哪个岗位。很多互联网做数据分析的同学,都会询问如何进入金融领域,这样的问题,往往很难回答,也很难定位具体的学习路径。

*玩是一位小伙伴在互联网大厂做商业/数据分析师,想到投行私募做投资分析师。她说都叫“分析师”,应该工作内容大同小异,听到这个论点我差点昏过去。

在定位转行目标时,一定要基于自身现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譬如很多做数据分析岗位的同学,如果想要转行到投行岗位,难度就会高很多,因为投行需要的除了工作经验,IPO承揽的人脉之外。

作为承做人员,最重要的是财会能力,法律知识,以及保代相关的一级市场知识,而数据分析同学所拥有的技能,几乎与投行岗位毫无交集,而在毫无交集的情况下,能转行成功的概率其实会很小。

但如果想要转行到咨询,确实会容易很多,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如火如荼,各大咨询公司都在招募数字化相关的人才,哪怕MBB也在大规模的招募,这就给了互联网数据分析人员很好的一个转行机遇,如果发展的好的话后续也能逐步从数字化实施顾问转行成为战略咨询顾问。

4.2学习转行技能

互联网人转行到咨询,投行或PEVC,现有的工作技能和经验,一定和目标岗位存在差异的,因此在金融岗位,入行如此内卷的现在,如果还等着入职之后慢慢学,那其实转行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在明确自己的转行目标后,需要去学习相关行业的硬技能。

比如从互联网转行到咨询,那么就应该知道,咨询入行最重要的是锻炼Case Study的技能,可以从网上搜索CASE IN POINT学习如何建立咨询分析的思维框架,找相关领域的小伙伴一起Mock Interview。

再比如,很多互联网人想要转型去私募的投前岗位,那么在技能上,首先至少应该对Financial Modeling的技能熟练掌握,其实对于投前过程中的CDD,FDD或LDD等尽调报告有一个撰写经验,对项目谈判,投资条款的撰写有一定经验,并且对该家私募主投的行业,有一个较为深入的,高屋建瓴的认知。

当然,除了不同细分领域的硬技能外,在金融领域,软技能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比如汇报能力,路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很多互联网技术人员,可能在本身的工作环境中,缺乏相关软技能的锻炼,即使金融领域也会很难适应其工作节奏。

在这方面,可以多看看相关的书籍,多做相关的联系,比如著名的电梯30秒的实验,以及锻炼如何用一页PPT讲清楚汇报内容等等。

4.3结交转行人脉

无论是咨询,投行、PEVC甚至是律所,职位越往上,其本质上越是成为一名高级销售,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合伙人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不是在跟客户沟通,就是在去找客户的路上。

而互联网人,特别是偏技术型的人才,往往在人脉结实上可能有所欠缺,这方面在金融领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很多时候,能不能谈成项目,能不能得到支持,看的真的是人与人之间私人的信任和关系。

当然,提前认识该行业的相关人才,一方面能够在你转型过程中,帮你分析你转型的优势和劣势,欠缺的技能和经验点,让你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在人手欠缺的时候,*时间往往不是发招聘信息,找猎头,而是找私人关系,看看有没有靠谱的人员介绍,在金融领域这样能显著降低招聘成本和事故概率,而认识人*的好处,就是在岗位欠缺的关键时刻,能来一把上岸。

4.4符合任职资格

其实,在转行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为金融跟互联网在任职资格的要求上,往往存在差异。譬如,互联网要求数据分析师懂Python,会算法,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其实用得最多也就是SQL,而在面试过程中一般也不一定都考算法和Python。

但金融行业的任职要求,比如很多私募机构会写:有相关投行,咨询和PEVC经验优先,由于求职的人实在太多,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只要投行,咨询和PEVC相关经验的。同理,如果一个机构的招聘要求是要求CPA,CFA或者司考证书的优先,那么你至少需要有其中一项证书。

换句话说,在金融机构求职,很多任职条件,与最终招聘入职的人员相比,你至少有一项甚至几项,远超这个标准相关的认知条件,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要求的基础条件。

4.5静待转行机遇

以上4点,其实都是互联网人转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真的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其实还取决于一个好的时机,因此,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认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技能,在合适的时机积累相关经验,才能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点,进入这个行业。

更具体点,想从互联网跳槽的金融机构,最为缺乏的其实是相关的实习经验,而这也是金融机构最为看重的一点,金融机构往往希望招的人,是能够立马上手的,而非招你进来慢慢培养。

正如我自己的经历一样,先跳槽咨询公司,再通过读MBA,学习相关金融知识,有机会去迪拜的投行实习,才有机会回国通过推荐进入了私募机构。

很多时候,如果真的互联网人想要转行到金融,不妨一步一步来,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读一个MBA或硕士,在这期间,通过实习,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这种转型的路径,相对比较具有参考性。而像很多我见过的互联网人直接转型到咨询,投行或PEVC,有的本身是做数字化,正好符合咨询的需求,有的本身就是从金融机构跳槽到互联网的,有的借助了一些内推的关系,而这些情况,往往不具有普适性。

最后的寄语

正如我开头所说,互联网人想做咨询或PEVC,很多时候就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虽然很多金融从业人员也没想过跳槽到互联网,但其实也有很多人希望从一线的前台岗位下来,从事一份后台的,国企的工作,相对来说能够work life balance。

生活很多时候是活给自己看的,你看到的咨询,投行,PEVC的高大上,看到他们的高薪和闪闪发光,但反过来,有很多金融人士羡慕互联网人拿到股票后的财富自由,也有很多金融人士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为了一个项目,为了一个客户,必须拼命的喝酒和迎合。

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咨询,投行或者PEVC的工作,人这一生,过得好与坏,最终有资格评价的,只有年老迟暮的自己。我见过很多年迈的金融人士,后悔自己从事这个行业,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内*批的保代人士,有一部分人现在都在监狱里。

人这一生,只能在这个世上走一遭,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这远比一股脑儿的往互联网,咨询,投行或者PEVC上挤,来的更重要。

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